王維審
德育具有正面強化的效果要求,新時代德育亟須非強制、非灌輸的德育方式,破解德育目標與手段之間的疏離。要解決教育外在價值引導與學生內在自主建構之間的矛盾,構建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德育模式。為此,筆者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敘事教育”理念,探尋故事元素與德育實踐的課程化融合路徑。所謂敘事教育,就是將故事元素融入教育實踐,通過對德育的敘事化改造與系統性提升,實現學生自主成長、自主發展的德育理念。這一理念的形成和完善經歷了教育敘事寫作、敘事課堂建設和敘事課程開發三個階段。
敘事文章寫作。敘事類文章以教育敘事為典型代表和主要內容,寫作方式不拘一格。其中,以“故事—反思—教育理解(主張)”為主要環節的敘事文章對教師的成長作用最為顯著:一線教師通過講述一則典型教育事件,自主反思發現事件所揭示的教育現象,在對現象進行本質探討與規律揭示的基礎上,系統提出教育理解或教育主張,獲得教育經驗,并引發教師心靈和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經研究,筆者歸納了敘事寫作對教師三種能力的提升:一是發現的能力。一位堅持敘事寫作的教師,總是善于從尋常細節中發現動人的故事,并從故事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和主張,或者將這些故事以恰當的方式改造成有助于問題解決的行動方案。二是反思的能力。撰寫教育敘事最直接的意義就是通過長期的記錄與寫作,讓教師逐步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進而學會用文字反思、改進教育實踐。三是成長的能力。教師通過對教育事件和教育教學行為的記錄、敘述、反思和總結,實現自我回顧、自我審視和自我完善,獲得自覺、主動的專業成長。
敘事課堂建設。在長期的實踐中,筆者逐步探索出以“故事敘述、情感誘導、自主建構、自我成長”為基本環節的敘事性課堂模式。其中,故事敘述是課堂設計的基礎,情感誘導是課堂實施的策略,自主建構是目標達成的手段,自我成長是課堂的終極追求。為提高德育實效性,筆者對學校主要德育方式進行了敘事化改造,用故事元素優化主題班會、班級晨會、家長會等德育課堂陣地,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通過對德育課堂的故事性植入與改造,初步形成了以實現學生自我建構為目的的課堂教學策略,探索出一套有溫度、有情感的柔性課堂范式,達成道德發展的生命成長自覺。實踐中,敘事課堂往往以故事講述來營造課堂環境,以“感觸—感動—感悟”促進學生情感的主動內化,以對話、體驗和感悟為課堂實施手段,共同建構指向學生生命自覺、主動成長的生本課堂。
敘事課程開發。任何一種教育行動都要與學校理念文化契合,而學校的理念文化通過課程化的實施落地,敘事教育作為一種理念文化,必然要走上課程化的道路。敘事教育理念的課程化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無痕德育”的教育追求:一是以故事為載體,通過故事營造的教育環境引發教育契機,讓故事以更加隱蔽的形式觸動學生心靈。二是以敘述為途徑,通過對故事進行形式多樣的加工和改造,以更加鮮活的力量開啟、走進學生心靈。三是以共情為特點,通過故事情境的再造和對故事情節的渲染,讓故事感化、引導學生。四是以重塑為目的,通過對故事教育價值的柔性植入,讓學生在故事中內化并建構道德觀念,升華心靈。
以上既是敘事教育研究的三個階段,也是敘事教育課程化實施的三個模塊,承擔了課程開發的能力培養、方法探索與開發實施諸方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