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摘要] 立足語文課堂,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是進一步加強“五育并舉”的時代要求。初中語文學科德育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找準切入點,挖掘德育價值;立足課堂,有效實現學科育人;觸發反思點,內化德育情感。以統編教材九年級《陳涉世家》為例,對語文學科德育案例進行解析。
[關鍵詞] 初中語文;核心價值觀;愛國;學科德育
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語文課堂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本文以《陳涉世家》教學為例,對初中語文學科德育進行探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以“愛國”為核心的道德標準,堅定學生的愛國追求。
一、案例凸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
《陳涉世家》這一案例凸顯了“愛國”的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這“24字表述”既是時代的選擇,也是中國的歷史使命。而在個人層面的價值觀上,提出的第一個詞就是愛國。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踐行“24字表述”要以個人層面的愛國為核心。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的培養目標。
語文教師應依托語文教材,立足語文課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實踐研究,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陳涉世家》是統編教材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文言文。作品敘述了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前的農民起義,展現了陳勝、吳廣發動的農民起義的經過和起義軍初期迅猛發展的形勢,表現了九百戍卒不愿忍受秦王朝暴政統治而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作為《史記》中的名篇,該課文有很多德育素材:起義的歷史背景、主人公的成長環境、起義口號的歷史意義等。初中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與理想教育的關鍵階段,如果能夠充分挖掘課文的德育因素,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語文學科的美育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仔細品讀,探求文中的德育價值,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特別是愛國情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二、教學活動設計
(一)立足教材,科學制定德育目標
1.找準切入點,挖掘德育價值。以起義背景切入,探究起義的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當前國家富強和民主的可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抓住著力點,深化德育意義。以起義口號為著力點,感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起義口號中蘊含的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引導學生明確當前自由的可貴和平等的意義,從而激發愛國情懷。
3.觸發反思點,內化德育情感。引導學生關注陳勝幼時雖心懷夢想,卻無法讀書,只能做佃農的困境。學生自然感悟到敬業樂學的重要意義,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二)立足課堂,有效實現學科育人
活動1:通過導學單找準切入點,挖掘德育價值
教師課前布置導學任務,下發導學單,要求小組合作完成。課上,小組代表做“微型觀點報告”。
師:請3個小組的代表上臺做簡短的“微型觀點報告”,其余小組派代表把觀點寫在黑板上。
生:我們組認為起義的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秦末法律嚴苛,陳勝、吳廣所在的隊伍錯過了時間,必死無疑,不如拼一下。
師: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
生:我們組認為起義的原因是文中的“天下苦秦久矣”。根據資料,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苛捐雜稅和徭役都很繁重,百姓深陷苦難之中,無法溫飽,沒有自由。
生:我們對前一組觀點進行補充,秦末“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很多農民沒有土地。
師:非常好,有理有據,找到了起義的歷史根源。那么課文中還有體現這一點的句子嗎?
生:課文最后一段三老、豪杰們說“伐無道,誅暴秦”。
師:封建統治殘忍無道,百姓命如草芥,不起義就沒有出路了。
生:我們組認為是陳勝、吳廣個人性格造成的,特別是陳勝,從小就擁有雄心壯志。比如,課文中開頭陳勝所說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生:陳勝還很機智,他故意誘導將尉處罰他,激起眾人憤怒。
師:如果從智慧和夢想角度分析,古往今來的能人志士,都是以起義實現夢想嗎?
生:不是,古人大多是通過科舉,當官治國。現在是讀書長本領,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生:但是,有治世之能臣,也有亂世之奸雄啊!
生:那是亂世,所以不得不起義。
師:說得好。我們關注“亂世”一詞。和平年代,國富民強,在座的同學都意氣風發,心懷夢想。而在“亂世”,活下去都是奢望,何談鴻鵠之志?(播放電影《荊軻刺秦王》片段,讓學生體會“官逼民反”)
[設計意圖]導學單引領,以起義背景為切入點,挖掘教材的德育價值,讓課堂更加高效。導學單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觀點表達。微型觀點匯報,產生頭腦風暴。思辨性的討論,提升了思維品質。此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珍惜幸福生活,感受民主和自由的含義,激發愛國熱情。
活動2:通過語言品悟,抓住著力點,深化德育意義
教師通過比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伐無道,誅暴秦”兩句口號,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
師:課文第三段,寫起義進展迅速,有兩句起義口號,一句是陳勝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是眾人提出的“伐無道,誅暴秦”,有人說前一句顯得直白粗魯,后一句話更顯氣勢,同學們怎么看?
(學生朗讀或默讀,同桌間交流3分鐘)
生:我覺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適合作為起義口號,表現堅定的抗爭信念。
師:“堅定”從哪里體現?
生:“寧”是“難道”的意思,反問語氣,更顯堅定和果決。
生:我認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簡潔、有鼓動性。
師:鼓動性在哪里?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起義要號召廣大百姓,話越直白越好,老百姓聽得懂。“誅暴秦,伐無道”有點文縐縐的。
師:是不是聽得懂,就一定具有號召力?
生:不是,還要表達出人們的心聲。這句話是百姓被壓迫到極點后爆發出的對平等的追求。
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喊出了大家心中的真實愿望,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值得肯定。現在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人間遍種自由花”,同學們坐在課堂里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是平等的具體體現。
[設計意圖]抓住著力點,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品悟起義口號,深化德育意義。通過反復朗讀口號,品析關鍵詞含義,體味堅定的抗爭精神,引導學生明確自由的可貴和平等的意義,體會當代中國人的幸福,從而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活動3:通過情境朗讀,觸發反思點,內化德育情感
這篇課文較長,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片段,然后進行角色扮演,并輔以簡單的動作。具體地說,有三個情境可作選擇:少有大志、共謀大計、號令徒屬。學生朗讀表演后,請其他同學評價。
(1)情境朗讀,回顧精彩
生(陳勝):茍富貴,無相忘。(嘆氣)
生(傭者):(笑)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生(陳勝):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嘆息)
(2)朗讀評價
生:“茍富貴,無相忘”,體現了陳勝渴望改變受奴役的地位,可以讀得更堅定些。
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讀出了陳勝的自信。
師:大家注意到表演中陳勝第一次嘆氣嗎?小演員把第一次嘆氣放在“茍富貴,無相忘”之后,妥當嗎?
生:陳勝第一次嘆氣應該在“茍富貴,無相忘”之前,因為他是為自己被奴役的命運嘆氣。
生:而且是長嘆,“悵恨久之”。
師:陳勝為什么如此痛苦,其他傭者不是很開心嗎?都在“笑”。
生:其他傭者不是開心,而是覺得陳勝的“富貴”夢想是可笑的,不可能實現。
師:要實現“富貴”就那么可笑嗎?
生:因為陳勝年輕時,秦王朝統治殘暴,底層百姓沒有機會成功。
師:文中的底層百姓如陳勝,在這次起義前一直在做什么?
生: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生:發閭左適戍漁陽。
師:一個擁有志向的年輕人,卻不得不被雇傭耕地,被征召去戍守城池。在這樣的社會里,他的“富貴”夢想和“鴻鵠之志”無怪乎讓人覺得可笑了。如果現在你和同桌說“茍富貴,無相忘”,他會笑你嗎?
生:我們現在不用說,大家生活得都很好。
生:不會,他會感動,這體現了深厚友誼。
師:兩位同學都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的美好生活,讓大家擁有“鴻鵠之志”,可以安心在教室讀書。而讀書不再只為了富貴,更多的是為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現在,和好友互道一句“茍富貴,無相忘”,是“海內存知己”的相互珍重。
[設計意圖]情境朗讀,巧設反思點,內化德育情感。朗讀,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設朗讀情境,組織學生扮演角色,可以更好地達到情感的交融和思想的共鳴。在朗讀評價時,把握教育契機,讓學生對比反思,感受生活的幸福,愛國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德育策略評析
1.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德育氛圍
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教育過程要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語文學科滲透德育更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處處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在《陳涉世家》的教學中,教師組織撰寫微型觀點報告以提高學生思辨力,開展朗讀表演帶動學生情感體驗的真實性,引導小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營造民主和諧的德育氛圍,寓教于樂,實現智育和德育的雙贏。
2.深入研讀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初中教材選取的文言文文質兼美,蘊含古人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進行德育的優質載體。語文教師要善于從文言文中深挖德育素材,立足語文教學,積極滲透德育。本課例基于核心價值觀,深入研究課文,整理課內外材料,挖掘《陳涉世家》所蘊含的多處德育因素——歷史背景、人物形象、人物口號、人物成長環境等,并將德育素材與語文學習活動適度結合,潛移默化地實現學科育人。
3.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德育效果
合適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搭起德育與語文審美的橋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教師逐句翻譯,學生死記硬背注釋和翻譯。這樣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讓語文課的味道全無,更不要談德育了。在《陳涉世家》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注重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還語文課以文學味,另一方面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如“活動3”中的情境朗讀表演,帶動學生體驗陳勝的內心,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啟迪學生思想,進一步升華德育情感。
4.把握滲透時機,內化道德情感
“美麗只能在形象中看到。”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要在對文本的閱讀、鑒賞和體驗中落實,避免刻意安排、空洞說教,要相機而成,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活動3”中,教師引領學生品讀文章開頭陳勝和同鄉的對話,巧設問題,觸發反思點,讓學生認識到陳勝有“鴻鵠之志”卻不得不為填飽肚子去“傭耕”,而同樣擁有美好夢想的自己,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學習。學生自然認識到個人夢想的實現,要依托社會穩定、國家強大。如此一來,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感自然升華,會走出課文,走到生活中,感悟敬業樂學的重要意義,進而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