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峰



左和平,1954年生,河北涿州人,原蘭州畫院書記、蘭州市金城文化名家,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篆刻創作委員會主任、蘭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蘭山印社理事。書畫篆刻作品入選全國第一、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文化系統美術書法展,首屆“敦煌杯”全國書法大賽,全國書畫小品展,首屆甘肅“張芝獎”書法展及全國部分城市印社篆刻聯展。
進入二十二十一世紀以來,以中國畫為引領的水墨不斷經過新文人畫、實驗水墨、抽象水墨等方式的探索,水墨不僅拓展了自身的形態邊界,而且著力探索通過與本土文化傳統的有效融合,以體現一種建立中國當代水墨價值尺度與批評話語的自覺。無論如何,水墨通過自身的演變來獲得“延續性”“當代性”這種目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在此過程中水墨身分的自覺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水墨身分的自覺不僅僅只是重新定義水墨那么簡單的事,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解決水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內在的身分問題。有評論界認為:“水墨內在身分的自覺是一種文化態度。”
甘肅蘭州畫家左和平先生一直是我頗為關注的畫家。他所創作的戲曲人物畫通過畫家對戲劇的感悟,通過水墨的內在身分去演繹和幻化中華特色文化,推動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的發展。左和平先生的戲劇水墨始終遵循一種文化認同或者說是文化歸屬,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精神,蘊含著中國人文氣質,彰顯著傳統文化氣息和特質,顯現了水墨的當代文化擔當。同時,左和平先生的戲曲人物畫通過水墨的表現,追尋內在的和諧,接受禪意的文化熏陶,重視人的自身,強調人內在的精神美。他的每一幀作品在自由表現物象形態和精神的同時,以藝術家獨到的眼光將其所見、所想、所知、所感,經過思維加工,綜合成一種宏觀審美表達,通過水墨趣味、意境的闡釋,逐步轉化為當代人在精神訴求上的表達契合,使得他的作品形成宏觀的思維方式、情景交融的意象構建、托物言志的創作用心,同時又使傳統戲曲藝術得到復活并氣象凸顯。
水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價值傳承,它的文化身分顯現關鍵在于作者對傳統的解讀和領悟,才能更自覺地進入高層次的實踐。一直以來,左和平先生的戲曲人物以戲入畫,用筆墨闡釋戲曲藝術的精奧真諦,以水墨作為中國畫的主基調,用國畫的技法元素展現戲曲意韻,并以追求表演場景的豐富性為創作理念和多重表現,從而達到筆墨色彩濡染疊加的藝術效果,在畫面中幻化出了自己獨特的水墨藝術語言。左和平先生的作品用色用墨不墨守成規,大膽揮灑,充分展示水墨的交融與律動,使得他成為頗具創造活力的戲劇人物畫實力派人物。
當下,對于國畫的創作與發展,個中人士認為:水墨只有在傳統文化和自身內涵的基礎之上去尋求當代的新價值、新精神的體現才會獲得當代藝術新的力量和身分。對此,我頗感認同,事實上,在水墨的演繹過程中,包括左和平先生在內的眾多畫家就堅持致力于通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語言、形式之間尋求一種完美的結合點。左和平先生一直在當代水墨畫的發展過程中堅定審視傳統文化,重新發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特性,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性的創作,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求藝術的價值精神表達。他在不懈的創作中,既重形式融合,又重精神契合。通過運用沒骨寫意的手法創作戲曲人物,以極其嫻熟、馳疾的筆墨手法,充分展現中國畫傳統的抒寫意趣,并將文人畫的某些元素融入到水墨戲曲人物畫創作之中,品其畫如入戲,卻又有戲入畫的文化回味。左和平先生這種注重以戲入畫的寫意精神的作品,對他的水墨創作體系來說,當然非常重要。
當一個藝術家運用他最民族化的藝術語言在表達他的藝術生存感知的時候,那必定要把自己放在歷史傳統變遷的文化坐標系當中去考量,從而獲得了恒久性的文化身分。可以肯定,左和平先生戲曲水墨內在身分的自覺在思維意識上堅持承傳了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凝聚性。他的作品本著水墨作為中華文化的開放精神,體現著中國的水墨藝術與當代接軌的痕跡,體現著戲曲人物畫語言表達和形式追求上的水墨意韻和文化內涵。如此說,由水墨表現下的戲曲人物畫,它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一種韻味、一種力量、一種氣質和一種藝術擔當。
左和平先生的戲曲人物畫還閃現另外一個特質,這就是水墨的內核精神的外化。它可以人人感知:水墨的當代表述應當放眼于從戲曲水墨自身的文化精神內涵,融合傳統水墨藝術的筆墨為主的創作理念,承繼傳統筆墨表現自然和人自身的具象世界,以此來表達更為豐富多變的內心世界與微妙難言的生存思考。在左和平先生的創作中,他的戲曲人物作品最關鍵、最核心的內涵呈現,表達出水墨的趣味、意象、風骨、意境等文化精神,無疑是水墨內在身分和文化精神的最恰當表達。
2019年5月
(作者系文藝評論家、湖南省株洲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