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磊
摘要:漸江作為明清畫壇巨匠,上承元季四家,而后開創新安畫派;其在山水畫領域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經驗,對后世影響深遠,推動了山水畫藝術形態的發展。筆者以漸江山水畫中的構圖法為研究對象,對漸江的山水畫構圖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剖析和研究,進而探討漸江山水畫構圖法對于中國山水畫發展和今天的山水畫藝術創作有哪些現實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漸江? 山水畫? 四僧? 構圖法? 藝術特點
漸江存世的山水畫作品,主要分為手卷、圖冊、立軸等幾種形式,很少出現統一的構圖程式,有著奇縱多變的構圖面貌。上文中提到的幾幅描繪黃山的名作,都是立軸,并且新穎獨特,無一雷同,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的畫作中,手卷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如1956年仿元人筆意而作的《山水圖三段》(上海市博物館藏),蘊含禪機的《畫禪圖卷》(上海市博物館藏),1961年所作《曉江風便圖》(安徽省博物館藏)以及1663年所繪《疏泉洗硯圖》等等。
除了立軸、手卷之外,漸江一生還繪制了大量的圖冊,如十二開《山水冊》(藏于上海博物館),六十余幅《黃山圖冊》等。從漸江的存世作品來看,除少數應酬之作或是學術界對于真偽尚有爭議的畫作,作品在構圖時無不用心布置,精心經營。漸江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對自然的細心觀察,讓他的作品無論是何種形式,幾乎一圖一法,奇縱多變。筆者根據其作品中所采用的不同布局與章法,將其山水畫構圖歸納為幾何式、邊角式、截斷式、復合式四種主要形式。
一、幾何式構圖法
漸江山水構圖中的幾何式特征,首先表現在其畫面中夸張和簡化了的物象輪廓(尤其反映在山石上),漸江加強了物象的幾何形態特征,通過穿插、疊搭的方式進行布局。這種具有極強視覺沖擊力的表現方法,既使畫面具有了穩定的結構張力,同時也保留了山石林木的自然形貌特點,突出了物象神髓。漸江描繪黃山的作品中,最能反映其山水構圖的這一特征。以《黃山冊頁》為例,畫面左、右、遠山都成錐形,尤其以畫面右山三角形態最為完整,是整個畫面的視覺中心,漸江在山脊以濃墨點苔,讓山峰給人以內角較小的錯覺。山腳成正方,因而顯得右山奇詭挺拔,在視覺上奪人眼球,三角形的幾何特征又加固了整個畫面結構。中間山較矮,輪廓接近矩形,給人以穩定、結實的觀感,山頭碎石則成標準的橫向長方形,重疊穿插。這既是對中間山頂結構的交代,也加強了整個畫面的矩形特征,打破了中間山體、瀑布、河灘碎石以及紙張尺幅本身縱方向的單一性,又聚而形成了統一的長方形調,讓畫面具有了視覺節奏和豐富的韻律。而在《林泉暮春圖》中,物象的幾何性表現得更為突出,右山成矩形,中山由四五個三角形的山石團塊組合而成,遠山成方形,又與中間的錐形山石合成一個矩形的整體輪廓,遠山稍施淡墨交代前后空間關系。圖中幾乎沒有前后中景的區分,中段山石連成一塊,僅用山前一塊墨色較深的立石稍微打破了中段山石的方正輪廓,整幅作品中的山石以勾勒為主,幾乎不加皴擦,造型帶有非常強烈的平面性。漸江仿佛將山巒置于觀者眼前,讓人有非常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反映了漸江自身對審美規律的認識和總結。
漸江畫中的幾何形骨架,是他山水畫幾何式構圖的第二大特征。顧愷之提出“置陳布勢”,經過時間的發展,“布勢”已經成了中國畫中構圖的代名詞。“勢”作為一個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抽象概念,是中國人對宇宙萬物結構和狀態的理解。對于畫家而言,骨架是根據審美經驗,對畫中單個物象,或是多個物象進行排列、布置,所形成姿態形體的簡要概括。骨架是“勢”的延展和外化。漸江善于將畫面物象以幾何形體的形態進行布局和結構,結合自己的立意,通過單個或多個幾何形體組成的骨架所賦予看畫人以不同的觀感。
二、邊角式構圖法
“金角銀邊草肚皮”是圍棋中的術語,指的是落子于邊角價值最大,而下在棋盤中腹效率很低,需要花費更多功夫才能達到效果。“金邊銀角”同時也暗合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規律。南宋畫家馬遠、夏圭深諧此道,畫面內容多落于邊角,畫幅中大面積留白,給人以空曠而意境悠遠的感覺。而在漸江的山水畫構圖中也具有注重邊角布局的特點。在漸江的恢弘巨作《黃海松石圖》中,畫幅左邊一座巨障絕壁傲立,上下貫穿畫幅,崖壁上兩棵古松崢嶸而出。畫幅右下角置入一高一低兩座險峰指向天空,畫的右上角大幅留白,除了簡短的跋文外,空白幾占了畫面的四分之一,頓時讓人感覺到奇駿雄偉的磅礴氣勢。這幅作品之所以能稱為漸江的巨作,不僅得益于漸江嫻熟老辣的筆墨技巧,更是基于漸江精彩的藝術構思。幾乎頂天立地占據畫幅左半邊的峭壁與畫幅上下垂直,峰頂的勁松垂直向下,讓觀者不自覺地視線下移,峭壁中橫向穿出的兩棵古松又領著觀者的視線順著松枝方向移向畫面的右下角,右下角的兩座峭峰直指上方,仿佛讓觀者看向天空,漸江題跋的位置也就成了觀者視線所匯聚的中心。漸江布局上的巧思讓畫中物象如同有生命一般引領著觀畫者的視線,使此圖產生了豐富的畫面韻味。漸江在此畫中對邊角的精彩布局,讓畫面大面積的留白賦予了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讓這幅畫產生了悠遠的意境和雄渾挺拔的氣勢。
三、截斷式構圖法
截斷式構圖,是一種在中國畫中比較常見的構圖形式。根據畫者的需要,對描繪對象(一般是畫面主體)進行裁剪和截斷,保留畫面最需要的部分。這種構圖形式通常畫面內容比較簡單,畫者通過截斷畫面來明確描繪對象的主次關系,使畫面的結構關系更為明朗,同時讓觀畫者產生對畫幅之外的聯想,塑造心里空間,讓作品產生意境。漸江通常在“松石圖”題材中采用截斷式構圖,在其《絕澗寒窠圖》中,右側山石幾乎截去了一半,只露石頂,并且造型向左傾斜。而松樹從右向左生出,更為強化了傾斜的趨勢,從松樹中段開始筆直向上,平衡了畫面,次枝繼續向左下方傾斜,形成了鮮明的節奏韻律。在古松次枝的枝頭部分漸江又做了截斷,讓松樹虬曲的姿態繼續在畫外發展,趣味十足。畫中有一半留白,給觀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聯系畫題,觀者仿佛看到了一顆古松在深谷絕澗之下崢嶸生長的生動畫面,這都得益于漸江在構圖上的巧思和對黃山松樹的細心觀察。截斷式構圖的特點在漸江的另一幅描繪黃山的作品《黃山蟠龍松》中體現得則更為明顯,漸江在這幅畫中一反描繪黃山時全景式的構圖形式,險絕陡峭的山峰只截剩山頭,山頭上一棵狀似蟠龍的古松曲折蜿蜒,松樹從山頂碎石中穿出,倒懸而下,正畫到精彩處時,戛然而止,茂密穿插的樹頭大半都出了畫面。這種大膽的處理方式讓觀者將視覺重心落在古松盤根錯節的樹根上,點明了立意,表現出黃山奇松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截斷式構圖讓整幅畫面有了以小觀大的審美趣味,以一個山頭、半棵古松,使人感受到了黃山的真性情。
四、 復合式構圖法
在漸江精心而制的山水畫中,往往一個畫面中會出現兩種或多種的構圖形式,也就是復合式構圖。漸江的畫里,多種構圖方式之所以能和諧而統一為畫面服務,原因有三:首先是源于畫家對自然造化的深入觀察;其次得益于畫家對傳統構圖圖式的總結;最后則是源于畫家自己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所積累的審美經驗。漸江山水構圖中的復合性,最能代表其構圖的特點。漸江晚期的大型畫作多采用復合式構圖這種富于創造性的構圖圖式,體現了他晚年愈發嚴謹、精妙的審美思考和廣博而深厚的藝術功力。
漸江的《黃山天都峰》是描繪黃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漸江首先以大面積的團塊堆疊,將天都峰的山勢拔高,長錐形的整體輪廓讓畫中的天都峰展現出挺拔、險峭的氣勢,擎天之勢仿佛要破紙而出。畫面中的幾何形團塊大小分明,有整有零,大塊山石呈梯形或錐形,只用線條勾勒外形,山腹中空,具有非常強烈的結構張力。小塊山石多呈矩形,從山腳至山頂,小塊山石或置于大塊山石以旁或點綴在大塊山石的山脊處。以淡墨渲染,極少皴擦。整幅畫面的墨色分布極富節奏和韻律。近景兩棵古松,出枝茂密而繁復,盤虬錯結,前樹是畫面的主體,形態完整。離觀者最近的松樹墨色較重,在勢上與主峰山脊上的碎石連成一線,一直延續到畫面頂端,構成了畫面中的“撇”畫,而主體山峰的輪廓線則像右下延伸,與畫面右下角的潺潺溪水相接,構成了畫面中的“捺”畫。兩條勢線交匯于山頂,成了一個“人”字形骨架。山體如一座豐碑聳立,給人以肅穆、穩定、雄渾的視覺感受。此圖將“幾何式構圖”與傳統“由”字形構圖的變體相結合,使得畫面生動,極具氣勢。
參考文獻:
[1]汪世清,汪聰 編纂.漸江資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2]陳傳席.漸江[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3]王璜生,胡光華.中國畫藝術專史——山水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4]陳傳席.弘仁[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單國霖.中國巨匠美術叢書——弘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6]韋賓.唐朝畫論考釋[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7]阮璞.畫學從證[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8]鄭錫珍.弘仁、髡殘[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