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成


摘要:書法的用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積淀為具有民族審美心理與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技巧式樣,其中由技巧到審美因時因人不同。“用筆千古不易”的提出是沿著知筆——用筆——使鋒——構字——共性——個性——格調——書品——人品的理性思維對書法藝術做出的理論思考與價值判斷。能準確的使用中國傳統毛筆,在傳統的宣紙上能精準的再現傳統經典筆法的“能力”就叫“傳統功夫”。對此,如何理解書法藝術“當代創新”中所蘊含真正的“傳統功夫”與“千古不易之古法”的表現與去向?
關鍵詞:用筆千古不易? 筆法? 傳統功夫? 當代? 創新
“用筆千古不易”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提出來的命題,此后為歷代書法家樹為準則,成為傳統筆法繼承的楷范。自從有書寫者使用毛筆開始,筆法于是順應產生?!肮P法不變法則”不僅不過時,而且能繼續保持傳統效應,有其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經典使筆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提筆:筆鋒在書寫點畫時不能一樣粗細,當點畫要求變細時,毛筆就要提起。古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筆”。當然,提不能太細、太虛。
頓筆:線條點畫要求變粗時,用力下按,古人謂“力透紙背者為頓”。字的收筆處或轉筆處常用頓,頓的力度宜大于“蹲筆”與“駐筆”。
蹲筆:運筆方法有些像頓筆,但使力稍輕。在點畫的粗細之間有一個微妙的提按過渡性動作,即是蹲筆法。正因微妙,所以貴在掌握筆感,細心體悟方可得法,唐張懷瓘曰:“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
駐筆法:用筆力量小于“頓”與“蹲”,是用于上一個運筆動作快結束、下一個運筆動作要開始之間,為時跳躍較短的一個轉換間隙,即“稍?!秉c到為止。駐筆,也可叫“立筆”。
衄筆法:即是運筆時既下行又往上,在出鉤與寫點時,原來是挫鋒下行,而后又逆轉而上,稱之為衄筆。衄筆貴在取逆勢運行,所以,增加了與紙面的第二次接觸摩擦,充實加強了線條厚度與力度,線條會更蒼勁。顏真卿所書鉤,捺常用此法。
挫筆法:就是運筆時突然稍作停住動作,以改變運筆方向,大都在轉折處。注意挫鋒要有分寸,大微則轉不過,大過則會形成骨節線。
搶筆法:是指提筆入紙時空中先落筆起勢、或提筆離紙時在空中的回力動作。搶更注重迅速之力,它是一個瞬間發力的動作。如寫橫等筆畫時,先逆勢空中作“虛搶”之動作,其實也是個“實”的動作,可讓線條有強勁之勢。
轉筆法:其一是指運筆成線的行使動作而言,即筆鋒在點畫中間,行動時(中鋒行筆線質圓渾)是一線連續又略帶停頓之節奏,連斷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
折筆法:是相對“轉筆法”而言,形出方者多用此法。折筆的速度比轉筆的速度要快些,這樣才能形成方勁剛健之勢。
趙孟頫在《跋定武蘭亭》題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壁w從悠久的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本體規律中,剝開繁復龐雜的層層解說,抽繹出了“用筆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題,是基于對書法技法的人文思考,是基于對書法藝術形式特征的審美思考。另外,其《跋定武蘭亭》又曰“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執筆,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趙孟頫強調用筆為上,原來用筆不僅僅關乎技巧,還干系到人品名節、道德修養等,因此將用筆提升到千古不易的高度,是因為其中有著儒家千古不變的倫理道德標準和人格品性作為理論支點的。
在當代,書法創作似乎是以展覽為中心的一種所謂創作狀態。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滋生出了很多速成“書法家”。如入選了幾次全國書法展就可以叫書法家了,根本沒有人去懷疑他是否有“傳統功夫”。另外,“傳統功夫”還常常被年齡老與習書時間長所蒙蔽,甚至還很多習書者宣稱自己對某單個碑帖臨了上百遍而自稱有傳統功夫。殊不知,“傳統功夫”其實驗證的就是你對傳統古法“再現能力”的強弱程度。
植根傳統,在用筆技巧方面既要盡廣大又要能致精微(碑有碑的技法,帖有帖的技法,歷史中不同的字體、書體都因有各自特點的技法而存在)。就書法藝術家而言,對傳統中各種技法去包容與“精準表現”,這叫積累“傳統功夫”。所以“臨”與“創”還得要陰陽協調。如果在吸收古法的基礎上還有自己的想法的話,那就可以認為用筆已得古法,然后有立足當代的想法了??梢钥隙?,“古法”在書法學習與創作中是有大統可言的,但繼承與創新始終也貫穿在整個書法史中。
當然,書法是意象藝術,顯現藝術效果的優劣,取決于正確運筆方法,使之表現出來的點畫線的技法具有生命活力,從而自然煥發出漢字的生動意象。書法每字的“造型”與“骨力”的顯現,應如晉代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所云:“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又如隋代智永歸納“永”字八法八字術語:“側”“勒”“弩”“趯”“策”“略(掠)”“啄”“磔”。這都用自然界或人與物的活動來形容各種點畫所具有的運動形象氣勢,這是指構字方面的“傳統功夫”。
另外,除了我剛列舉出來的大家已熟知的用筆與構字之外,如果從純學術觀點去審視民族的書法藝術,千萬不能去任意忽略那些大家還不熟悉的經典碑帖。民間經典的自由書寫墨跡,它們恰恰可能成為啟發我們原動力創作思維的一把存放太久的鑰匙。如造像記,敦煌書法,樓蘭墨跡殘紙,大量的各地摩崖石刻及記事碑,民間優秀寫手的文稿、手札、地契、磚銘文、陶文等,這些書寫是書法發展史鏈條中的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書學研究中不可缺席的“傳統經典”。它們蘊含了太多的我們當今書法創作者們所需要的“傳統元素”。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書法學科的設置和專業研究的深化,為以上這些書法界以前不太熟悉的古代書法經典打開了一扇見光的窗,它們在書法創作中具有吸收文化精神和借鑒書法語言的當代意義。
當代書法要傳承更要創新。歷史上顏真卿、黃庭堅、王鐸、徐渭等許多書家,他們之所以稱為大家,原因就是他們的書作兼備傳承與創新,融匯時代大氣息,格調高雅。當然也有另一類情況,即書法史上雖不長于創新,但在書法的經典傳承方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樣贏得歷史地位。這也是當代所分類“繼承性書家”與“創新性書家”之現狀。不管哪一類書家,他們都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能、深厚的學養與高尚的人品,更要有學術的高度與科學的態度,不斷審視與調整自己的繼承與創作,方能有所創新并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為保持書法本體價值,今天的書法家必須在歷史與筆法準則啟迪下,創造出古代書賢們無所想象的具有時代風貌的中國書法藝術作品。學古揚今應該植根傳統,又要學會立足當代,然后自我體悟。那些有深邃的古人傳統技法并吸收了“古法”與“古意”、而又稍帶古人某些結式的作品,應該可以界定它是具有“傳統功夫”的書法藝術作品了。
參考文獻:
[1](秦)李斯.用筆法[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11/00/2713474_956238149.shtml.
[2](東晉)衛鑠.筆陣圖[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28/11/6890856_537983152.shtml.
[3](元)趙孟頫.松雪齋書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4](南宋)姜夔.續書譜[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