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敏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2015 年,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其主要方向為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機器人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工信部制定的我國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指出,2020 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 萬臺,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 萬臺以上。“十三五”以來,我國智能制造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工業機器人、3D 打印、智能物流裝備等產業實現了30%的快速增長。隨著智能制造水平的提高,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將會快速增長,機器人的產業的發展導致的人才需求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培養一批具有工業機器人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將是職業院校的重要責任之一。
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責任,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不同層次與類型的人才,技能型人才培養既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手段,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之一。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是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
《工業機器人編程實訓》課程主要面向工業機器人技術、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其中,課程總學時為24 學時。該實訓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十九大精神”引入智能制造專業課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訓項目深入挖掘思政要素,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推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該課程承載著培養工業機器人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工業機器人應用能力和潛在行業技能的雙重教學任務,實現學校與企業“無縫接軌”的教學。該實訓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在實訓中滲透思政元素,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思政水平的培養。
根據課程的應用特點,優化教學內容,以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為切入點,對工業機器人做概述講解,在概述講解中融入智能制造大背景,以中國機器人之父蔡鶴皋院士的事例為引入點,學習蔡院士的愛國主義情懷。結合機器人的工作環境,強調安全規程在生產中的重要性,以工業機器人的啟動和停止為切入點,對工業機器人的安全使用規范進行講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通過了解控制柜及其組成,掌握示教器界面按鍵的基本操作,在手動操作時,了解各軸的工作范圍并對三種模式進行比較,培養學生認真專注的工匠精神。
每一次的選擇都至關重要,選擇是人生的常態,今天的選擇決定明天的生活,在機器人工作中,建立合適的坐標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建立坐標系的重要性。配置I/O 信號的時候,過程較多,狄茲雷利曾說過,成功的秘訣依賴堅毅的決心。使用機器人的基本運動繪制五星紅旗,由于示教點較多,在課堂講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掌握工業機器人中常用的控制語句,例如,等待、停止、程序跳轉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將編程與基本操作相結合,拒絕生搬硬套,完成物料搬運程序的書寫。
該實訓結合配套教材,以學生為主體,以工學結合為宗旨,以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崗位對學生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實習、就業單位需求和職業資格標準明確課程目標。在教學中,實訓以項目為主線,從宏觀的培養目標到微觀的每節課的每個具體環節,制定配套的系列教學文件,根據典型工作任務整合教學內容,基于教材及產業背景設置實訓內容,形成多項目組成教學模塊、多模塊組成課程的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持續改進,長期積累和沉淀。結合本實訓的特點,不斷加強課堂思政的教育理念,不斷了解社會對技工學生的需求,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在項目式教學中深入行業背景,結合產業發展,挖掘行業杰出人才的相關品質并融入實訓教學中。通過實訓將課程目標的教育性、知識性及技能性相互交融,把專業課程思政課知識點進行融合,將思政元素滲透到實訓的各個環節,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觀,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課堂向專業課課堂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