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甜甜,蘭鴿,胡衡
(新疆工程學院能源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
《風力發電原理》是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風能方向偏基礎原理講解的專業必修課,本校該門課程的設置依據新疆風能發展趨勢,結合自治區支持分散式風電項目建設,推動風電高質量、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系統地介紹風能及其利用技術,為學生后期的工程實踐及畢業后從事本領域相關技術工作打下專業基礎。該課程理論性較強,根據行業需求厚基礎、寬口徑,產教結合加強綜合工程實踐訓練突出工控現場實踐能力培養。因此,傳統重講解輕動手式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存在一系列問題。
針對新疆工程學院學校情況,在《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采用改進理論講授占比過大的教學設計,同時,靈活運用“互聯網+”平臺,及多元切入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讓學生以感興趣的方式收獲需要的能力。因此,面向更寬廣意義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要求,《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風力發電原理》課程傳統理論教學方法單一,局限于教師的講授能力,同時教學資源不夠豐富,容易使學生產生浮于表面的“似懂”,從而導致無法與需要的能力匹配,使學生產生懈怠、恐學及得過且過的負面效應;固定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疲勞,學生缺乏學習上的新鮮感和熱情;民漢學生的知識信息素養、理解水平、學習動機存在差異,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也不盡相同,無法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近年來,自治區風電運行情況穩定,裝機容量和設備利用率有所提升,棄風電量下降,風電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作為應用型本科風電方向的學生,畢業后更多的是走進基層、面向運維現場,這就要求學生融匯電力、新能源、通信等多學科知識,具備以理論學習的專業知識為入手,與工控現場緊密聯系,畢業后能順利進行機組運維、故障診斷分析等相關工程技術工作,精準施策,規范操作。
本校該課程存在的問題是專業和課程仍主要是依據傳統學科體系而建制,脫離工程實際,專業培養和企業需求之間各行其道。學生在校埋頭在作業、試驗、考試的應試教育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不夠;進入企業后從零開始,以崗養人,依托崗前培訓及“傳幫帶”形式積累經驗;實驗室開放程度不夠,學生平時自主進實驗室進行探索積極性不高,創新意識不高,實踐操作能力不強。
有學生立場才有真正的教育,傳統的以教師為本位的“灌注式”教學導致了被消解的學生立場。只立足于知識解讀、教學行為“教”的層面,往往以教師的經驗分析替代學生的思考實踐,把固有的“經驗性”結論強加給學生,以“教師化的學生視角”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價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會因慣性而犯經驗性錯誤,教育并沒有落地于“授之以漁”。
該課程在本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展過程中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采用“40%平時+60%期末”的評價模式,平時成績多依據學生作業成績和課堂表現,評價不夠全面。學生存在平時上課灌耳音,考前寄希望于復習課劃重點,復習過程中押題背題,考完后回歸原始狀態,沒有很好運用所學知識,考核評價過于片面。
《風力發電原理》課程內容改革過程中存在學習枯燥難懂、效果不佳的問題。結合慕課、超星學習通等網絡資源重新整合精簡教學內容,編寫教學大綱,力求以學生為本位,使主體學懂弄通。
整個教學內容改革遵循以下原則:強化問題導向、淡化經驗講授;強化模塊組合,淡化分立;突出重點,加強講解;結合90后學生敢于質疑、接收新生事物能力強的學習特色,通過具體、直觀案例的綜合設計及網絡渠道的開拓提高學習效能。以風力發電工程實際問題為切入點,以“問題—啟發式思考—代入知識點原理的學習—實踐應用”的新思路代替傳統的教師理論講解為主的教學設計。
平衡理論與實踐的地位。傳統的集中教室上課模式將被實驗教學合作式課堂和網絡資源平臺結合的學習所替代。可利用“小打卡”程序,課前布置相關任務并發布;教師設置任務結點,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產生初步印象資源版本不同,表述有差異,課堂分析有差異,讓學生存疑;課堂上啟發“誘”學生頭腦風暴,討論研討讓學生質疑;課程結束后定期在平臺上進行“鞏固練習”,通過網絡互動對學生進行有距離的交流,避免引起學生的課堂恐懼。
“翻轉課堂”和項目式教學法的統一,利用分組評分式方式進行,依據風電場生產運行維護等工作過程,以及課程目標、能力要求等設置項目;提前發布任務,讓學生分組查資料、進入項目情境,發表學習日志;課堂上組長主講,闡述本組立意;教師結合網絡日志和課堂講解點評。目的一是梳理課程脈絡,“拋”出問題,實現學生的自主互動;二是“引”學生深入思考;三是留有空間讓學生“做”;四是教師點評,學生去“改”。最終的目的是還給學生一個高效、輕松的課堂。
理論知識講授完畢后,立即讓學生動手進行對象的實驗,使學生理實結合,理論學習真正做到為動手實踐打基礎,是學生從學到做,完成從“學到”到“用上”,實現短學時,長控制的教學目的。
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利用新疆豐富的風能資源,與相關風電企業緊密合作,可為學生生產實習等提供良好的實踐場地,在工程現場講,結合理論練,結合實際開展培訓。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課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找出與課程結合點參與各類能源科技競賽。
根據《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特點,打破傳統考核模式,采取過程性考核為主,小組互評、項目式積分等多元綜合的評價考核機制,主要包括“互聯網+”微課平臺自主學習統計、小打卡程序課前打卡預習情況分析考核、自主學習過程中小組為單位的階段考核、課堂理論運用到實驗中的實踐考核,最后進行的綜合考核和各學期相關實訓考核各占一定比例。其中翻轉課堂分組評分制教學法強調充分激發學生的團隊責任感,增強其在團隊的主人意識。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師更要不斷深挖課程內涵,結合本課程本地區的專業行業特色不斷挖掘思政結合點,潛移默化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結合新疆資源特色,在風能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等方面,培養學生綠色環保的意識,增強愛國意識。
《風力發電原理》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已經逐步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學生反饋教師,積極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對于改善《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教學困境,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了顯著作用,“路漫漫其修遠兮”,為了逐步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更要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合理知識結構、掌握過硬本領的人。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改革需不斷探索、創新思路,創造小環境,變革“師比天大”,確立“學生本位”,把學生教會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