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董淼 王文希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吉林 長春 130000;2.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清代宮廷醫學分科已較為詳細,兒科即為小方脈科,治療疾病主要以外感病、小兒疳積、驚風抽搐和跌打損傷等為主。治療方面注重實效性,療效為宮廷內御醫治療的關鍵,從而研制出許多可歷代沿用的名方、驗方。
1.1溫病學說之外感病 在《清宮醫案集成》當中,兒科最常見的疾病就是外感病,多可見于風寒、風熱、暑熱等。小兒肺臟較嬌嫩常受邪氣侵襲,易患外感。《溫病條辨》成于一七九八年,即乾隆六十三年,時方杏蘇散載入其中,而清代宮廷內乾隆中期時已廣泛應用本方。醫案載錄“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御醫高存謹看出八阿哥下長子系肺胃有熱,外受風寒、風熱,以致咳嗽有痰、鼻塞聲重,議用杏蘇散調理”。次日復診,“服過杏蘇散后,今鼻塞、咳嗽、眼角紅漸退”,外感之象大減。此案為風熱感冒,因在冬月,而現內熱外寒之象,故方藥宜辛涼辛溫,療效速見。又如“乾隆三十五年十月初五,十一阿哥次女病外感,御醫陳增診后予杏蘇飲二貼,次日續用”[1],遂痊愈。此時《溫病條辨》尚未刊行,宮中早已善用此方,可見宮廷中醫藥變化影響著清代溫病學的發展。
1.2溫病學說之外感風寒 藿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等癥,吳塘擴其用法使之有五個加減正氣散之設。而宮中沖破格局,以治療“濕郁三焦、穢濕內存”和多種胃腸性疾病。夏季暑濕感冒、停飲內存受涼,或挾濕郁熱以及胃脘部不適等等,均以本方剪裁治之,如和胃正氣湯、正氣保和湯、疏解正氣湯、正氣化飲湯等。由此可見,藿香正氣散及其加減變化的各種正氣湯在清代宮廷內已廣泛應用,變化更加的豐富巧妙,使之效果顯著,清代溫病學說的發展就是在宮內民間相互交流中不斷進步。
1.3宮中御醫也用溫病理論治療幼科疾病 再而有之,溫病當中若有斑疹不透,為兇險之象。清葉天士所云:“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郁內伏,大用清涼之法…”,雖有治法,而無方藥。醫案示“乾隆期間十公主喜痘隱伏不透,煩躁不寐,揚手擲足,二目上視,似有抽搐之象”。御醫陳世官等擬用三黃快癍湯,即“大黃、黃連、黃芩、荊芥穗、防風、柴胡、薄荷、牛蒡子、連翹、木通、犀角、紫草、東楂”,藥引以香菜根、燈心。九天后,“十公主喜痘應期起長,行漿結痂,上順吉祥”[2],諸多清宮幼科醫案都展示了其發展豐富了溫病學說的治法與方藥,促使溫病學派得以形成。
2.1滿族宮廷醫藥特色之善用道地藥材 醫案當中多有記載,“嘉慶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五阿哥脈息浮緩,為外受寒涼之癥,微熱鼻有清涕,予蘇葉、防風、葛根、桔梗、枳殼、荊芥、前胡、廣皮、甘草、燈心、姜等代茶飲一貼”。本方中集蘇葉、防風、葛根、荊芥、生姜等辛溫解表藥以疏散風寒,桔梗、廣皮、前胡宣肺祛痰,枳殼理氣寬中,燈心草清心降火,甘草調和諸藥。在治療當中可顯現出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地域性,滿族宮廷醫藥特色之一為善用道地藥材,古語有云“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方中多為道地藥材,生姜最早出現在金代,“泗州場歲供進…生姜六百斤…”生姜也是滿族人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在東北的民間有“夏天三片姜,賽過人參湯”的說法,在滿族民間常以生姜加紅糖煮水來治療風寒感冒。
2.2滿族宮廷醫藥特色之代茶飲 民間偏方中也有用生姜斷面來擦拭患處治療脫發。燈心草也為金代時期所使用的藥物,據《金史》載“鳳翔府…產獨活、燈草、升麻…”滿族民間治療喉痹,采用燈心草燒灰吹喉;治療心悸失眠用朱砂拌燈心草服用等等[3]。《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茶味苦,飲之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說明了茶具有藥用價值。代茶飲最早現于唐代,道光年間年僅一歲的六公主因外受風涼,內有蘊熱而發為水痘,年少畏藥,諸御醫遂議用“疏解代茶飲”使祛邪外出。宮廷中小兒疳癥也較為常見,宮廷中有驗方為山楂、麥芽、萊菔子、大黃沖泡后代茶飲服。除此之外,在清代宮廷中小兒夏季熱、小兒遺尿等均有代茶飲驗方應用廣泛,對現今滿族兒科醫藥的探究也深有益處。滿族宮廷醫藥的發展,是以前代醫療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并逐漸地融合新模式形成自己的醫療格局。
宮中小兒素食高粱厚味,故易困脾生濕。御醫診治時,尤其對脾胃的升降調和,中州是否暢達,尤為注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喜濕,胃喜燥,二者相合,才可運化正常。而通腑治法是清宮醫案中的常用治法,多見承氣湯類,起到驅除積滯,推陳出新的作用,在清宮幼科內也廣泛使用。乾隆年間,張敬文、盛明遠等御醫看得八阿哥下長子,“里熱勝,以致煩熱、夜臥不寧,議用清熱和胃飲調理”,方為柴胡、黃芩、半夏、竹茹、枳殼、川連、厚樸、陳皮、南楂、谷芽、薄荷、甘草,引為生姜、燈心,早晚服用。時用導滯通便之味為宮中治療特色。宣統六歲之時,“郁寒化熱,以致陽明燥結…周身皮膚發熱,口黏而渴,時有躁汗,腹中悶脹,身肢懶倦”,張仲元擬古方調胃承氣湯調理而好轉。此外,清宮中對于初生兒,需用福壽丹,藥用朱砂、黃連、甘草,生后即用清熱導赤,意為清理“胎毒”,嬰兒多福多壽。宮中成藥一捻金也為小兒常用,一捻金中含有大黃等通滯之藥,清熱通利,去火通便,對小兒溫熱病、脾胃病均有療效。清宮在小兒平素調理方中,大量應用消導通利之品,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通過對清宮兒科醫案的初步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宮廷兒科醫藥保持了原有民族的醫藥特色,同時也納百家之長,在注重脾胃,善用消導之法可見對中醫學精華的吸收,并充分地用于臨床。此時期,滿族宮廷兒科的用藥特色及博采眾長的醫藥文化理念也是構成清朝醫藥文化盛世的重要原因。清代宮廷于兒科方面的治療有細致劃分,并依據劃分出的疾病特點制定相應治療處方,且取得的治療效果尤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