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花紅 洪平 張捷 王曹君 曹雪楠 陳偉光 陳君彥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上海 201514
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1月17日發布的人口數據,老齡化速度加劇,如何讓老人安享晚年是社會學關注的話題。根據受教育程度職業職稱,可將老人分為高知老人和普通老人。關于高知老人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等養老問題,前人做過一些探索[1-5]。本次研究重點通過分析與高知老人幸福感相關的家庭、社會、養老機構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以期能夠找到影響高知老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給出相應的建議,為老人安享晚年提供可行的路徑。
1.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高知老年人的定義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者具有副高以上專業職稱的年滿60周歲的上海市戶籍在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本次研究高知老人群體來自上海市不同的行政區的養老機構老年人。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4份,其中4份數據不齊,舍去后有180份數據完整的問卷,回收率90%。
1.2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次調查使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涉及24個問答選項,由項目組成員分別到不同的養老機構選擇符合條件的老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通過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基本信息統計結果 本次高知老年群體中男性65位,占36.11%,女性115位,占63.89%。入住養老機構的大都為高齡老人,大于75歲的老人占97.22%,婚姻狀況方面已婚和喪偶幾乎各占一半。
2.2各調查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 從本次調查問卷結果來看,上海市高知老人幸福感比較強,認為自己不幸福的老人有8位,僅占4.44%。
(1)年齡:本次調查樣本中,年齡小于60歲的老人僅2位,60-75歲的老人有3位,大于75歲的老人有175位,統計數據顯示,養老機構中年齡大的高知老人幸福感更強,因為已經習慣和適應了養老院生活。(2)性別與幸福感的關系:本次調查老人中男性65人,女性115人,統計數據顯示,男性老人幸福感一般的老人居多,而女性老人幸福較強的和幸福感較差的均比男性要高。(3)受教育程度:通過調查發現,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老人幸福感強的老人比例最高,而高中及以下學歷的老人不幸福的人比例最多。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與幸福感具有正比例關系。(4)婚姻狀況:本次調查喪偶的老人不幸福感比老伴健在的老人更高。(5)對住養老院的態度:不喜歡住養老院的老人幸福感幾乎為零,對養老院持一般態度的老人幸福感比喜歡住養老院的老人幸福感低很多。(6)經濟來源: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于幸福感不具有明顯的影響,說明上海市高知老人群體在經濟上比較充裕。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上海市政府在養老福利政策上給予高知老人相對豐富的物質供給,基本滿足了高知老年人的物質需求。(7)與家人的聯系方式和頻次:老年人與家里聯系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關系密切,從不與家人聯系的老人可能是已經習慣了養老院大家庭的生活;其次為家人親自到養老院來看望的老人幸福感較高,只通過電話聯系的老人幸福感相對最低。(9)入住意愿:老人入住養老院的意愿對老年人的幸福感影響比較明顯,自愿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幸福感比非自愿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幸福感的2.5倍多。因此,對老人入住養老院的思想教育顯得十分重要。(10)飲食滿意程度:高知老人對養老院的飲食滿意程度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幸福感。(11)娛樂方式與頻次: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的娛樂方式也能影響老年人的幸福感,從圖1可以看出,從不參加娛樂活動的老人幸福感明顯低于經常參加娛樂活動的老人。(12)喜歡的陪伴者:老年人對經常陪伴對象的喜歡程度也是影響其幸福感的一個因素,喜歡志愿者陪伴的老人幸福感略強,而家人和朋友不能常來,喜歡家人朋友陪伴的老年人期望得到滿足的概率更低,因此幸福感更低。(13)子女情況:沒有子女的老人比有子女的老人感覺不幸福的比例更高,當其他老人有子女來探望的時候,感覺自己不幸福。

圖1 上海市高知老人幸福感統計餅圖
3.1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本次研究得到以下結論:(1)對老年人幸福感影響很大的幾個因素是①入住養老院的意愿、②對養老院的態度、③機構飲食;④娛樂方式和頻次、⑤與家人聯系方式和頻次。(2)對老年人幸福感存在一定影響的因素有①婚姻、②年齡、③受教育程度、④性別、⑤喜歡的陪伴者、⑥子女情況。(3)經濟來源對老年人幸福感影響不大。
3.2建議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結合上海市目前的養老現狀,為提高上海市高知老人生活幸福感,提出如下建議:(1)社會上加強對養老院養老的宣傳和對老人思想觀念的教育,使其轉變傳統一定要在家里養老的固定觀念,接受入住養老院養老也是正常的這一觀點,將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入住養老院后的生活幸福感。(2)民以食為天,針對飲食偏好個性化制作餐食,而非千篇一律的固定伙食。(3)養老院要開發多種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有助于提高老人的幸福感。(4)家庭和社會要多關心、多探望在機構養老的高知老人,養老機構要更多的吸引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到機構服務,為老人帶來新鮮感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