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金
聊城市中醫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腦血栓疾病發生后,患者普遍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和思維意識問題,降低患者肢體能動性,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為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幾率,采用綜合性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機體狀態及肢體運動功能加以管理和調整,可以使患者預后肢體功能得到顯著提升,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護理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采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院內收治的90例腦血栓患者為課題研究對象,經隨機平均分組,患者均分入觀察組和參照組,觀察組,組間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區間63~89歲,均值(74.55±1.45)歲;實驗組,組間45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區間65~88歲,均值(74.89±1.61)歲;資料比較,組間存一致性(P>0.05)。
1.2方法 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性護理,詳細方法如下。
(1)患者診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患病情況及患者個人基礎信息,以此為依據,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擬定完成后,將計劃內容與患者及家屬做充分講解和說明,同時引導患者及家屬對腦血栓疾病危害及護理工作實施重要性,保障護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2)每日定時為患者上肢、下肢進行按摩和理療,促進患者肢體血液循環和肢體肌肉力量,以被動運動方式,輔助患者做屈膝、屈肘、肢體伸展等動作,調整患者體位,以此增進末梢供血,調節患者肢體能動性。
(3)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引導患者進行下床,就身邊所能夠接觸到物品鍛煉患者手、足、肢體等方面靈活性,指導患者做簡單肢體動作,訓練患者自理能力,前期訓練可遵循少量、多次運動原則,避免患者因過度運動造成心腦血管負擔,引發病情加重,根據患者機體狀態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從而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疾病影響。
(4)加強對患者日常飲食管理,補充患者機體所需營養及礦物質,滿足患者神經系統及機體養分需求,減少飲食中糖分、鹽分及脂肪等成分攝入,禁止辛辣、油膩等食物,以此降低患者消化系統及循環系統、代謝系統負擔,預防血液粘稠和便秘。
1.3觀察指標 采集組間患者下床活動時間、靜脈血流量、臨床診療時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例數等臨床數據,采集后開展比較分析,觀察組間護理實施效果及所存差異性。

比較組間患者臨床指標數據,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9.02±1.28)d、靜脈血流量(34.75±6.04)ml/100ml、臨床診療時間(11.46±2.41)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1例,組間占比2.22%比較參照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13.98±4.33)d、靜脈血流量(25.48±7.15)ml/100ml、臨床診療時間(17.12±3.38)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7例,組間占比15.55%,可見顯著護理優勢性(t值分別為7.3689、6.6439、9.1463,X2值為4.9390,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是由下肢運動量降低,血液流速及回流受阻所導致,臨床上以患心腦血管疾病或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為疾病主要發病人群[1]。腦血栓患者因腦部血管發生栓塞,促使腦部局部缺血、缺氧導致疾病發生,因疾病會對患者腦部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因此于疾病發生后多伴有偏癱、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情況,由此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幾率升高,降低患者預后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綜合性護理在臨床護理方式中具有較高全面性,重視患者疾病康復整體協調性,具有較高自主性,能夠遵循患者個體差異性,針對性完善護理實施細節,護理效果及臨床應用價值極為顯著[2]。采用綜合性護理方式對腦血栓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及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期間通過完善護理計劃、開展理療按摩、調節患者飲食等方式,能夠使患者機體狀態得到有效改善,調節患者下肢血液流速及功能,引導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對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具有保障作用及促進效果,相比常規護理,可以縮短患者臨床診療時長,從而使患者快速康復,臨床護理應用價值較高[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綜合性護理后,組間下床活動時間、靜脈血流量、臨床診療時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幾率均優于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患者,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性明顯(P<0.05)。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對腦血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良好預防效果,患者疾病康復及預后生活質量得到有效促進,值得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