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剛
茌平區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100
腦膜瘤作為顱內比較常見的一種腫瘤疾病,源自蛛網膜帽狀細胞,發病率可達到14~20%,僅次于膠質瘤,且良性腫瘤占了90%以上,呈現緩慢進展,但也有惡性病變或非典型情況[1]。目前對本病的病機并不清楚,可能和創傷性腦損傷、既往創傷或放射部位等有關。腦膜瘤在大腦任何外表面與脈絡從間質蛛網膜細胞均可發生,以大腦凸面、蝶骨嵴、矢狀竇旁比較常見。腦膜瘤發生囊變的機率不高,在腦膜瘤中僅有1.6~10%,但其危害巨大,需盡早察覺與處理[2]。腦膜瘤出現囊變后,生長方式、影像學特點會有改變,導致診斷難度增加,會誤診為其他惡性腫瘤,從而影響手術方案的制定。為了進一步探究顱內囊性腦膜瘤的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方法和效果,我院就收治的22例患者實施了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顱內囊性腦膜瘤患者22例進行研究,納入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經術后病理證實為顱內囊性腦膜瘤[3],包括上皮型腦膜瘤9例、過渡型腦膜瘤5例、纖維型腦膜瘤4例、血管瘤型腦膜瘤3例、微囊型腦膜瘤1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30~74歲,均值(49.56±2.64)歲;病程2天~6年,均值(10.95±2.45)個月;臨床表現包括頭痛10例、乏力5例、頭痛伴有乏力4例、癲癇4例、突發失語2例、雙眼視力降低2例。
1.2方法
1.2.1影像學檢查與Zee分型 術前均接受頭顱CT與頭顱MRI平掃及增強掃描,根據囊性病變位置、囊壁有無強化,結合Zee分型為為三種,包括ZeeⅠ型(囊腔中央有囊腔或壞死)、ZeeⅡ型(囊腔位于腫瘤周邊,增強MRI檢查,囊壁強化)、ZeeⅢ型(囊腔位于腫瘤附近,增強MRI檢查,可見囊壁無強化)。
1.2.2手術治療 根據腫瘤位置設計手術入路完成腫瘤切除,同時結合腫瘤位置與基底部侵襲范圍設計切口和入路。和常規腦膜瘤一樣,將腫瘤暴露后,先斷腫瘤基底部血供,再實施腫瘤包膜內切除,腫瘤體積減小后,逐步分離切除。其中ZeeⅠ型因囊性位于瘤內,需連同腫瘤完全切除,ZeeⅡ型因囊變部位在瘤外,囊壁有強化,則盡量切除囊壁,ZeeⅢ型無明顯強化,將腫瘤實體部分切除即可,不切除囊壁。所有患者手術治療后,均隨訪10個月以上,調查復發率,評價預后。
2.1臨床特點分析 22例顱內囊性腦膜瘤按Zee分型顯示ZeeⅠ型10例、ZeeⅡ型8例、ZeeⅢ型4例;影像學檢查證實囊內型9例、囊外型12例、混合型1例。
2.2隨訪與預后情況 22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其中simpsonⅠ級切除17例、simpsonⅡ級切除5例,隨訪10個月以上,并無任何1例復發,按GOS預后評分,輕度殘疾1例、重度殘疾1例,其余20例均預后良好,并無任何1例患者死亡。
典型腦膜瘤影像學可見腦膜尾征,以及膨脹性生長的均勻信號,是一種實體性腫瘤,但也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囊變,囊性部位可在腫瘤內部或周圍。腦膜瘤若存在囊變,則術前診斷難度會明顯增加,尤其是囊變程度較重時,容易誤診為膠質瘤[4]。隨著MRI廣泛應用,囊性腦膜瘤診斷準確性有所提高,但對囊的形成機制至今無統一定論,需進一步探究。
本次就收治的22例顱內囊性腦膜瘤進行研究,均接受顱腦CT或MRI檢查,同時采取手術治療,證實ZeeⅠ型10例、ZeeⅡ型8例、ZeeⅢ型4例;影像學檢查證實囊內型9例、囊外型12例、混合型1例;simpsonⅠ級切除17例、simpsonⅡ級切除5例,隨訪10個月以上,并無任何1例復發,按GOS預后評分,輕度殘疾1例、重度殘疾1例,其余20例均預后良好,并無任何1例患者死亡。對囊性腦膜瘤的手術至今也無切除統一標準與共識,但囊壁的不全切除容易導致較高的復發率。通過對其進行Zee分型,可利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比如Ⅰ型與Ⅱ型患者,囊壁為腫瘤的一部分,為此盡量將囊壁切除,可比曼術后復發,而Ⅲ型因囊壁不含腫瘤細胞,手術可不切除囊壁,也不會影響其復發率[5]。但需注意的是ZeeⅡ型囊壁菲薄,在MRI上可能強化不明顯,和ZeeⅢ型可能無法有效區別,而且也有一些學者認為Ⅱ型也可能不包括囊壁,為此提出無需切除囊壁。這些需結合術后病理去驗證,才能為手術治療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據。
綜上所述,顱內囊性腦膜瘤可根據Zee分型情況對囊性病變進行區分,從而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有效的依據,對改善預后,減少死亡與復發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