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山東淄博蓮池骨科醫院,山東 淄博 255000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交通行業等行業不斷發展,急性顱腦損傷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急性顱腦損傷的特點在于起病快、病情進展快、神經系統不穩定等,且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給患者的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均帶來較大的影響。由于急性顱腦損傷對患者的傷害較大,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才能改善患者預后,穩定患者病情,挽救患者生命[1]。CT與MRI診斷方法都是臨床比較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為了探討二者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診斷價值,我院抽取7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比兩種診斷方法對患者的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2018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中隨機抽取70例作為觀察對象,經抽簽法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常規組,每組各35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患者的年齡范圍在22~71歲之間,平均年齡(48.75±4.46)歲。常規組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患者的年齡范圍在25~74歲之間,平均年齡(48.28±4.81)歲。將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放入統計學軟件分析后得知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內容并與我院簽署相關協議;研究內容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正式文件。納入標準:患者入院時均伴隨著不同程度的抽搐、昏迷、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患者均經由病理檢查確診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排除標準:無法接受CT或MRI診斷患者;臨床資料不齊全或患者及其家屬拒不配合者;創傷前存在顱腦疾病者。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CT診斷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采用64排128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CT掃描,掃描相關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5kV,管電流125mA,層厚與層間距均設置為5.0mm,矩陣調節為512*512,窗位30~55,窗寬85~100HU,對于疑似病灶部位則需要行2.0mm薄層掃描。
觀察組患者采用MRI診斷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采用1.5T磁共振掃描儀器,掃描相關參數設置為:層厚5.0mm,層間距1.0mm;對患者矢狀位、冠狀位、平面回波予以檢查,矢狀位檢查相關參數調節如下:TR:4000ms,TE:8ms,成像:228s;冠狀位檢查相關參數調節如下:TR:9510ms,TE:130ms,成像:163s;平面回波檢查相關參數調節如下:TR:3300ms,TE:98ms,成像:46s。
1.3研究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 觀察組患者經診斷確診患者為急性顱腦損傷的有32例,占比91.43%,常規組有24例,占比68.57%。觀察組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χ2=5.7143,P=0.0168)。
2.2比較兩組患者對特殊位置創傷的檢出率 觀察組對灰白質交界位置的檢出率為34.29%(12/35),常規組為11.43%(4/35),差異顯著(χ2=5.1852,P=0.0228);觀察組對中后顱窩位置的檢出率為31.43%(11/35),常規組為8.57%(3/35),差異顯著(χ2=5.7143,P=0.0168);觀察組對延髓及腦橋位置的檢出率為17.14%(6/35),常規組為2.86%(1/35),差異顯著(χ2=3.9683,P=0.0464);觀察組對胼胝體位置的檢出率為28.57%(10/35),常規組為8.57%(3/35),差異顯著(χ2=4.6289,P=0.0314)。
腦部是人體當中最復雜的器官,但也是人體中最脆弱的器官之一,當腦部組織受損,神經組織與腦血管發生損傷之后,就會導致腦部組織的細胞發生死亡,最終導致患者發生神經功能障礙,致死率與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CT是臨床比較常用的檢查手段,臨床多種疾病均可依靠CT進行檢查,目前CT檢查可通過薄層掃描方法對可疑病灶部位進行重點檢查,能提升病灶部位的檢出率。隨著臨床診斷方法不斷進步,MRI診斷方法在臨床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相比于CT診斷方法來說,MRI檢查的準確性更高,且能對患者顱腦位置進行全面檢查,對各個序列進行掃描均能獲取圖像,能進一步增加特殊部位創傷的檢出率[3]。從研究結果上看:MRI檢查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診斷準確率與特殊位置創傷的檢出率均高于CT檢查,P<0.05。
綜上所述,MRI診斷方法應用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診斷當中,能全面且清晰的將患者的顱腦位置解剖結構展現出來,其檢查結果是臨床判斷患者疾病的重要參考依據,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