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富榮
上海瑞金醫院舟山分院,上海 316000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多存在有氣流阻塞受限的特征。通常的情況下,慢阻肺隨著時間的發展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1]。此前在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應用到常規霧化治療的方法,但整體治療效果卻并不理想。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的治療方法是否保證臨床效力,便得到了醫學界廣泛的關注[2]。基于此,本次實驗將圍繞著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論述,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進行實驗,時間2018年6月-2019年6月,根據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2組,各40例。期間,參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2.31±4.54)歲;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患者年齡為50-78歲,平均年齡(63.07±4.21)歲;經比較發現,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納入標準[3]:參與此次實驗的患者均符合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對此次研究知情且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存在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存在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拒絕參與此次研究者;臨床資料不齊全者。此次實驗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決定,準予開展。
1.2方法
1.2.1參照組 參照組接受常規霧化治療的方法,每天幫助患者配置霧化液,藥物劑量10mL以內,每次用藥10-20min,每天治療次數2-4次,對患者進行兩周治療。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首先要對患者體位進行調整,以坐位、坐臥位為主,接著應用口鼻面罩幫助患者通氣,這中間,要對呼吸機的控制模式進行調整,以便發揮自主呼吸的功能[5]。同時在對患者,行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起初治療以小劑量的霧化吸入為主,之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霧化的劑量,最大劑量、吸入次數以及吸入時間同參照組無異,連續接受兩周治療。
1.3指標觀察 觀察80例患者治療后的血氣分析指標,包括動脈血氧分壓、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

2.1兩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統計數據表明,參照組治療后的動脈血氧分壓、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分別為(77.23±8.31)mmHg、(58.31±6.38)mmHg、(92.23±8.74)mmHg,觀察組分別為(84.51±8.74)mmHg、(49.28±5.77)mmHg、(95.63±9.12)mmHg,觀察組顯著優于參照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
在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罹患此病的患者多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6]。而隨著慢阻肺的發展,罹患此病的患者多會出現合并呼吸衰竭的情況[7]。此前在對慢阻合并肺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應用常規霧化治療的方法,但病情改善效果卻并不理想[8]。因此,可以采用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的方法進行治療。臨床實踐表明,此種聯合治療的方法可以起到控制患者分泌并緩解氣流受限的作用,從而起到疾病改善的作用[9]。所以,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此種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這樣有助于緩解呼吸衰竭對慢阻肺患者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上,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從而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結果同過往報道一致,說明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可以起到顯著的效果,從而起到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若無特殊情況的存在,可優先采用此種治療方法。這對于患者的治療來講,有著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無創呼吸機聯合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進而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此種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