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林
東方紅林業局人民醫院,黑龍江 雞西 158402
膽囊結石合膽總管結石屬于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針對該類疾病來說,手術是常用的方案。開腹手術是常規方案,在操作中,對患者的創傷比較明顯,在術后恢復上時間較長,對患者不利[1-2]。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在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出血量少等優勢明顯,在治療之后,加快疾病的恢復速度[3-4]。目前來說在微創治療中,多鏡聯合使用在實際應用中,有利于手術治療的進行,更好地縮短手術時間,本次實驗觀察的是腹腔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輔助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效果,請看下述。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間本院手術治療的58例膽囊結石合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對象,隨機擲骰子法分組,每組29例。患者資料,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6:13,年齡上限下限分別為78歲和32歲,平均年齡(51.3±3.6)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5:14,年齡上限下限分別為76歲和34歲,平均年齡(51.2±3.8)歲。基本資料對比無較大差異(P>0.05)。選擇標準:患者確診為膽囊結石合膽總管結石,微創手術治療;患者以及家屬對于本次試驗知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排除標準:精神出現異常。
1.2方法
1.2.1對照組應用腹腔鏡、十二指腸鏡 仰臥位為主,常規麻醉手術,肚臍下方做1厘米切口,建立氣腹,然后放置腹腔鏡檢查,使用超聲刀將膽囊分離,顯露出膽總管和膽囊管,并夾閉,離斷當囊管近遠端和膽囊,做好清洗、檢查等,留置導流管,然后十二指腸鏡從口腔進入,在檢查之后,進行內鏡取石,小于0.8厘米的結石,開展球囊擴張,使用取石網取出結石,做好清理工作。
1.2.2觀察組聯合膽道鏡 在夾閉膽囊之后,切開膽囊纖維條,拉長膽囊管,在膽總管位置解剖表面小血管,減少出血情況,根據患者的膽囊管情況,使用膽道鏡檢查,取出0.2-0.4厘米的結石,膽總管下段結石在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在操作完成之后,做好術后處理,
1.3觀察指標 在手術治療中,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觀察并發癥出現情況,包括:膽漏、胰腺炎癥、腹腔出血,計算發生率。

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86.5±10.5)分鐘、(27.9±3.2)毫升、(1.7±0.2)天、(11.5±2.8)天,觀察組分別為(72.0±7.2)分鐘、(22.4±3.8)毫升、(1.3±0.3)天、(10.0±2.6)天,t=6.133、5.962、5.974、2.114,P=0.000、0.000、0.000、0.039,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出現并發癥例數為3例(膽漏1例、胰腺炎癥1例、腹腔出血1例),發生率10.34%(3/29),觀察組為2例(膽漏1例、腹腔出血1例),發生率為6.90%(2/29),卡方值0.219,P=0.640,不存在較大差異。
在臨床治療中發現,腔鏡技術在手術治療中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在借助技術之后,很大程度上減輕對患者的負面創傷[5],而且多鏡聯合也是治療膽結石疾病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實際治療中,很大程度上補充微創手術治療疾病的不足,更好地拓展手術治療的范圍,更有利于提升治療的合理性、準確度和成功率,發揮的優勢非常明顯[6]。在借助腔鏡之后,更好地減輕手術治療存在的風險,而且在技術的輔助下,為手術進行創造良好的條件,更好地縮短手術治療的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出血的可能性[7];膽道鏡在應用中,更清晰地對手術部位進行檢查,引導手術操作的進行,提升手術的準確度,更好地減少結石殘留出現的情況,提升結石的清除率[8];在手術治療中,降低手術治療的難度,提升操作的準確度,在取石上更為簡單,能減少重復操作的出現,減輕對正常組織的負面影響,而且能減小創傷程度,為術后的恢復創造便利。
本次試驗研究發現,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指標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并發癥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三鏡聯合在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效果更為明顯,縮短手術治療時間,在術后恢復更為快速,更好地發揮出微創治療的優勢,提升治療的成功率,在臨床治療中,可行性非常高,而且治療安全度較高,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