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朝陽眼科醫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朝陽 122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是眼部的并發癥之一。該病是由于高血糖對視網膜微血管的長期損害,可導致視網膜逐漸出現出血、微動脈瘤、血管閉塞、新生血管等病理特征[1]。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是顯示眼底血管的檢查方法,也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方法,其是在血管中快速注入熒光素鈉,后將其在眼底循環中的動態過程進行記錄[2]。其在臨床應用中能夠完整呈現出周邊部視網膜狀況,不必散大瞳孔,不需要接觸鏡。但是患者的腎功能會遭受廣泛使用的造影劑的負性影響,使血液流向腎皮質部分,可造成收縮腎髓質血管和對腎小管產生毒性作用,為此在造影檢查中需要進行尿常規檢查[3-4]。本文具體探討了尿常規檢驗在眼科患者造影時的臨床價值,現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到2020年6月在本院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22~78歲,平均45.91±2.82歲;發病位置:左眼32例,右側36例,雙眼10例;病程2-6年,平均4.10±0.24年。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給予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在進行檢查前30min,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先行眼底彩色照相。取肘前靜脈,先進行1%熒光素鈉稀釋液(廣州明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401)預注射,患者無過敏反應后將20%熒光素鈉注射液3ml在5s內注入。采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在造影中晚期進行眼底成像,當眼底出現熒光時立即進行連續拍攝,總時間為15-30min。所有造影圖像的采集均由同一組經驗豐富的、操作熟練的技師完成,雙眼患者進行交替造影。所有造影圖像均由2名眼科中級及其以上職稱的醫師獨立閱片,并且給出一致診斷意見。
1.3觀察指標 (1)所有患者在造影前1d、造影后3d采集空腹靜脈血2ml,低溫2000rpm/min離心10min,取上清,采用速率法測定標本中血肌酐的水平。造影前后血清肌酐絕對值增加≥44.2μmol/L判斷為造影劑腎病。(2)所有患者在造影前1d、造影后3d在非運動、非應激狀態下采集第一次晨尿進行尿常規檢驗,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尿微量白蛋白含量。

2.1造影劑腎病發生情況 78例患者發生造影劑腎病6例,發生率為7.69%。
2.2尿微量白蛋白變化對比 78例患者造影后3d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為(1.29±0.28)mg/L,高于造影前1d的(0.89±0.14)mg/L(P<0.05)。見表1。

表1 眼科患者造影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變化對比
2.3相關性分析 在78例患者中,Pearson分析顯示造影后3d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與造影劑腎病存在相關性(r=0.622,P<0.05)。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是糖尿病視網膜疾病的重要影像檢查手段之一,可清晰辨認視網膜、血管、脈絡膜病變狀況,也可全面地認識和了解眼底周邊部的病變表現。在臨床上的應用也具有超廣角視野、易于檢查、操作快捷簡便、安全等優越性。但是使用造影劑可能對于患者的腎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一旦發生造影劑腎病,會降低患者的術后長期生活質量,對患者身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5]。
造影劑腎病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諸多相關致病因素交互影響而導致的結果。特別是造影劑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后可引起血管舒張收縮平衡障礙,使得腎臟代謝旺盛,造成腎臟損傷。本研究顯示78例患者發生造影劑腎病6例,發生率為7.69%;造影后3d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高于造影前1d的(P<0.05),表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患者可伴隨有造影劑腎病的發生,也可導致患者尿常規檢測異常。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能有效反映視網膜血管及灌注狀況,能發現傳統眼底照相機無法察覺的病變狀況,可為臨床進行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6]。但是部分患者對造影所用熒光劑的耐受較差,容易出現腎功能異常。本研究Pearson分析顯示眼科患者造影后3d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與造影劑腎病存在相關性(r=0.622,P<0.05)。而在預防造影劑腎病方面,避免在過飽、勞累、饑餓等狀態不佳時造影,造影前檢查造影劑質量,造影前后進行尿常規檢測。不過本研究的造影后觀察時間比較短,且尿常規檢驗指標比較少,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探討。
總之,眼科患者在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時刻伴隨有造影劑腎病,尿常規檢測能反映患者的造影劑腎病發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