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佳鷺
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院,重慶 408200
腎內科為二級學科,其知識實踐性較強,可有效的對疾病進行診斷,同時還可為疾病制定治療方案,因此,腎內科醫學生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疾病定義、治療、癥狀等理論知識,同時還需具備分析疾病的臨床能力。這就要求臨床采取有效、科學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本文特選擇我院的48名腎內科實習生展開分析,以下就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納選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的48名腎內科臨床實習生,依據隨機分組法將實習生均分為觀察組24例以及常規組24例。48名實習生均為本科學歷,常規組男女比為13:11,年齡為20-29歲,均齡為(24.57±2.14)歲;觀察組男女比為12:12,年齡為19-29歲,均齡為(24.37±2.06)歲。組間資料通過統計學分析后發現并無意義,實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傳統教學: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教,教學方式為灌輸式教學,重點內容為大綱理論知識,教學后對學生進行提問,臨床教學通過查房進行,學生以所學知識查看、分析患者資料。病案教學:以《診斷學》與《內科學》作為教材展開教學,將腎病綜合征及慢性腎衰竭作為查房內容[1],教學查房的時長為90分鐘,查房前教師準備相應的典型病例材料,病案主要通過學生的實際學習內容與教學大綱進行,保證不脫離實際。查房前為學生發放病例,要求學生自行查閱和整理有關資料,做好充足的學習準備。教師制定完整的計劃,教學過程中以病案為中心進行提問,同時對回答情況作出點評,使其深入認識病案,逐漸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2]。
1.3觀察指標 教學效果:教學結束后評估效果,主要是分析學生理論知識和臨床知識的掌握情況,理論知識通過封閉考試進行,臨床成績通過臨床實際操作進行。

分析表1中的教學效果可知,兩組理論與臨床成績均具有數據差異,P<0.05。

表1 教學效果表
在進行腎內科教學時,教學不僅具有引導作用,同時還應將學生視為主體,才更有利于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在傳統腎內科的教學中,教師的重點為講解理論知識,臨床教學方面存在欠缺,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學生難以形成臨床思維,教學模式多為被動。通過病案教學,可將呆板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因而,病案教學可良好的對傳統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角色,促進主動教學。病案教學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可有效促進學生積極性和溝通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可培養臨床思維。此外,通過病案教學,教師業務水平同樣能夠得到提高,可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知識,良好的掌握腎內科教學的重難點,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3]。
綜上所述,與傳統教學相比較,在腎內科教學中應用病案教學的效果更佳,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