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張金華
(1.上海市青浦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700;2.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805)
“陸氏針灸”流派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我國近現代在國內外影響最大的針灸流派之一,為我國近現代針灸醫學的復興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陸氏針灸”的創始人,我國現代著名的針灸學家、針灸教育家和臨床家陸瘦燕、朱汝功伉儷,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針灸實踐,在醫療上針術精湛,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醫療風格,成為江南地區的一大針灸流派。“陸氏針灸”是現代針灸學術發展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臨床實踐表明,“陸氏針灸”治療難治性面癱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難治性面癱屬周圍性面癱中久治不愈的一類,周圍性面癱(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又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或Bell麻痹或面神經炎[1]。中醫屬“卒口僻”“口僻”“口眼斜”等范疇,主要因機體受外邪入侵陽明、少陽之脈,致使脈絡經氣阻滯、失養,肌肉縱緩不收,繼而發展為面癱[2]。發病機理為外寒之邪乘虛而入,客于面部陽明經脈,絡脈空虛,氣血運行異常而出現口歪眼斜,外感風寒不解,入里化熱而出現陽明郁熱也是常見原因,此為實證,尚有素體氣血虧虛,邪氣乘虛而入導致陽明失暢。《靈樞?經筋》曰:“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諸病源候論》曰:“風邪入足于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歪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足陽明之脈夾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今陽明內蓄痰飲,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絡,則經隧不利,筋肉失養,故不用而緩”。因此,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而致口角歪斜。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3]。面癱的發生不受性別,年齡或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且可在任何時間和任何人群中發生,需及時治療[4-5]。
了解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對于該病的明確病因和診斷治療至關重要,引起周圍性面癱的因素較多,現已證實的發病原因多達80余種[6-7]。有研究[8]表明,感染性病變或中耳炎等耳源性疾病均可能增加周圍性面癱發生率。其中,頑固性面癱會有一些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甲減、貧血及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等。且多數患者有受寒或感冒的病史,其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9]。中醫上認為勞動過度、風寒、風熱干擾均會造成周圍性面癱[10]。目前,難治性面癱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且病程界定范圍也存在差異,一般是指治療>3個月不能恢復的周圍性面癱,且面部肌肉靜止時仍有口眼歪斜明顯等表現[11]。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是臨床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有研究[12]表明,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優于其他方法。根據周圍性面癱針灸治療的相關文獻[13],發現早期針灸介入為大多數醫家所提倡,并重點推薦針與灸的聯合應用。中醫對本病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在治療方面主要講究辨證論治,多從祛風散寒、溫通經絡、扶助正氣入手。以手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和手足太陽經為主,配合遠端穴位采用特殊的針刺方法或手法,補瀉并施,是主要治療原則。
在發生難治面癱時,需改變原來治療方法或手段,換位思考,應以針刺健側為主,配合針刺患側。需離開原來穴位,否則會使已經機化或鈣化組織進一步加重和范圍擴大。因針刺的時間太長,反復刺激同一個穴位,導致局部組織的非炎性滲出、機化、纖維化、鈣化,形成硬結、肌肉粘連或神經錯位生長。從而阻礙神經傳導、血管堵塞,發生面部癱瘓、肌肉萎縮、口眼聯動、面肌痙攣,甚至面溝倒錯等一系列面癱后遺癥癥狀。灸法、拔罐、穴位按摩等均是非手術治療的可選方法[14-15]。
針對難治性面癱通過常規的針刺、取穴療效不佳的這一難題,張曉英等[16]根據“久病必虛,久病必於”的理論,針對病程的長短不同,予以相應的治療方案,針灸多以巨刺法和遠道取穴為主,隔天針灸1 次,或針灸期間了解患者感受作調整,可明顯縮短病程,療效顯著。
患者女性,45歲,公司職員,于2018年12月2日初診,主訴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6個月余。患者于6個月前左側外耳突發皰疹,伴發耳根后疼痛,繼而出現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左側閉眼、屏氣動作無法完成,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無耳根前后疼痛等癥狀,納寐可,二便調。發病后曾至附近醫院診治,作頭顱CT 等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予激素、抗病毒、營養神經類藥物口服,及抗病毒藥膏外涂,并于發病1 周后可作針灸、理療等治療,現癥狀恢復不佳。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左側抬眉、閉眼、屏氣動作無法完成,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納寐可,二便調,舌暗淡,苔薄,脈沉澀。既往否認高血壓、心臟病及顱內外腫瘤等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病史等傳染病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查體:神清,氣平,精神可。左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患側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時漏氣,無法完成吹口哨動作,伴患側舌前2/3味覺喪失等。雙側上下肢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測血壓120/80 mmHg,心率85次/min,律齊。舌暗淡,苔薄,脈沉澀。中醫診斷:面癱病(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難治性面癱。治法:補氣活血、祛風通絡。處方:百會+、攢竹(左)-、眉沖(左)-、巨髎(左)-、承漿-、人中-、下關(雙側)+、太陽(雙側)-、頰車(雙側)+、地倉(左)-、翳風(左)-、合谷(右)+、足三里(雙側)+、太沖(雙側)-、內庭(右)-。其中攢竹透魚腰、太陽透瞳子髎、地倉透頰車[17]。水針(維生素B1、甲鈷胺注射液穴注)取地倉(左)、太陽(左)。手法:用捻轉補瀉手法。加溫針,留針20 min。之后左側面部閃罐。囑患者回家后做患側面部按摩和局部熱敷,面部每處穴位均應停留按摩<3 s[18]。
于2018 年12 月9 日二診,2018 年12 月16 日三診: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有好轉,左側抬眉、閉眼恢復情況不佳,屏氣動作好于之前,納寐可,二便調,舌暗淡,苔薄,脈沉澀。加上關(左)-,以補氣活血、通經活絡。處方:百會+、眉沖(左)-、攢竹(左)-、承漿-、人中-、上關(左)-、太陽(雙側)-、下關(雙側)+、頰車(雙側)+、翳風(左)-、地倉(左)-、合谷(右)+、足三里(雙側)+、內庭(右)-、太沖(雙側)-。水針(維生素B1、甲鈷胺注射液穴注)取下關(左)、太陽穴(左)。余同上。
于2018年12月23日四診,2018年12月30日五診: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較前有好轉,左側抬眉、閉眼動作均好于之前,屏氣動作基本恢復正常,張鼻孔、聳鼻時,左側鼻孔活動稍差。納寐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浮。加迎香(左)+,以疏散風熱、通利鼻竅。處方:百會+、攢竹(左)-、下關(雙側)+、人中-、頰車(雙側)+、太陽(雙側)-、地倉(左)-、迎香(左)+、翳風(左)-、合谷(右)+、太沖(雙側)-、足三里(雙側)+。水針(維生素B1、甲鈷胺注射液穴注)取迎香、下關。余同上。
于2019 年1 月6 日六診、2019 年1 月13 日七診: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明顯好轉,左側抬眉、閉眼等動作均好于之前,張鼻孔時左側鼻孔基本正常。納寐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緩。加上迎香(左)+,以加強清利鼻竅、通絡止痛之功。處方:百會+、人中-、頰車(雙側)+、下關(雙側)+、太陽(雙側)-、上迎香(左)+、迎香(左)+、翳風(左)-、地倉(左)-、合谷(右)+、足三里(雙側)+、太沖(雙側)-。水針(維生素B1、甲鈷胺注射液穴注)取下關、上迎香穴。手法:用捻轉補瀉手法。加溫針,留針20 min。之后局部閃罐。
于2019 年1 月20 日八診:左側面部板滯伴口眼歪斜明顯好轉,左側抬眉、閉眼等動作正常,張鼻孔時雙側鼻孔活動無差別。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未治療,沉疴痊愈。
難治性面癱多由于臨床失治而遷延日久,或因面部經脈長期失養、馳緩不用,而致頑固性面癱,根據“久病則虛,久病則瘀”的理論,難治性面癱在后期往往由于氣血運行無力,則瘀滯叢生,瘀則機體生新不順,則機體虛弱更甚,虛實夾雜,虛瘀相兼[19]。難治性面癱的病位在面部,其發病是因少陽、陽明兩經失養,而致本病。根據本經配穴的方法和局部取穴的原則,選擇足少陽經穴陽白,足陽明經穴四白、頰車、地倉,手少陽經穴翳風,以及經外奇穴太陽等面部穴位,疏通局部氣血,調理經筋,活血通絡。其中,面部是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筋所經部位,陽明經也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故選取局部巨髎、迎香、下關、頰車、地倉、攢竹、眉沖穴,且下關穴為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取其“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意,起到激發局部之經氣,促進氣血運行之效。翳風為足少陽膽經經穴,手足少陽經之交會穴,翳即遮蔽,風為風邪,本穴位于耳后,有遮蔽風邪之意,功能疏風通絡,善治五官諸疾,為治療面癱病常用穴。上關穴是足少陽膽經經穴,出自于《靈樞·本輸》,別名“客主人”“客主”“容主”,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可行氣活血。絲竹空為手少陽三焦經經穴,有清頭明目、通利氣血之功。太陽、上迎香為經外奇穴,太陽穴為手足少陽經所循行之處,具有疏風散熱之功,且皮下即有面神經分支顴神經分布,為治療面部疾患常用穴,上迎香穴出《銀海精微》,別名鼻通、鼻穿、穿鼻,有通利鼻竅,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利于鼻部肌肉正常功能的恢復。古代針灸醫家經驗總結的四總穴歌中有云“面口合谷收”,即手陽明經之合谷穴是治療頭面五官諸疾的要穴。合谷為陽明經之原穴,其多氣多血,故有理血活血、通經止痛之功效。
百會屬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別名“三陽五會”,《采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20],意為百脈交會于此。故百脈之會,貫達全身,其是所有經脈之氣會聚的地方,又可通達陰陽脈絡,連通全身經脈穴位,在調節機體陰陽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太陽配合百會可調神,促進腦髓對面部肌肉的支配。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之合(土)穴,其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效,對于治療病程較長的頑固性面癱具有獨特作用,故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21]。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有平肝潛陽、行氣解郁之功效,肝主筋,面癱屬筋病,故對癥治療。足三里配合太沖則可行氣活血、養血柔筋。另外,合谷、太沖同取為“開四關”,“開四關”可交通上下陰陽、調暢氣機,使頑疾得解。內庭是足陽明胃經滎穴,瀉內庭可清熱和胃、理氣止痛,從而疏通面部經氣,為循經治療,其中攢竹透魚腰、太陽透瞳子髎、地倉透頰車,效果顯著。如黃冬娥等[22]針刺治療面癱時,根據面癱的不同時期或遠道取穴加局部淺針,或重用透刺,或兼用透刺和淺針等,也強調針對不同時期,恰當給予針灸刺激量,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綜上諸穴,以局部取穴,遠部取穴,辨證選穴等原則為主,共奏祛風散邪、通經活絡之功。
此外,頑固性面癱遠道取穴以辨證辨經取穴為主,多選取肢體部穴位,以達到調整機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恢復能力,配合少量面部穴位,舒經活血通絡[23]。巨刺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治療病癥的方法。如《靈樞·官針篇》說:“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在用巨刺法同時,配合患側取穴,以提高療效。分析原因為,面部雙側同時取穴,補健側、瀉患側,就是借健側之正氣行患側之經氣,故療效卓著。
溫針是在應用針法的同時加以溫熱刺激的一種療法。《針灸大成》介紹了溫針的方法:在針上套上藥餅后加艾灸。為針與灸結合的產物。一般情況下,在針入皮下的毫針柄上,或針體部做上艾絨燃燒,使熱量通過針體傳導到體內,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操作時,須先按疾病的不同性質施以必要的手法后,將針留在適當的深度,于針柄處捏出如棗核大的一團艾絨,或將剪成2 cm 長的艾條插于針柄上,點火使燃,待燃盡。除去艾絨灰,續裝續灸。待規定壯數灸畢,即可出針。灸法取得療效主要為熱敏灸效應,即點燃艾絨產生的熱量自皮膚進入穴位,進行熱敏灸感、經氣傳導,從而提高艾灸效果[24]。
穴位注射可減輕水腫,降低骨管內壓,改善面神經血液循環、供氧,從而改善細胞代謝,促進神經修復[25]。維生素B1、甲鈷胺注射液有營養周圍神經、緩解周圍神經炎之功效,故對面癱出現的組織發生炎癥、水腫等癥狀,有治療作用。地倉、下關、迎香、上迎香、太陽穴均是面神經三路分支所經之處,是面神經麻痹和炎性反應最為明顯的區域,故將維生素B1、甲鈷胺注射液注射到以上穴位,有利于患側面部血管舒張,緩解周圍神經損傷并促進其修復。其中,下關、迎香、上迎香穴可對面神經顴支及眶下神經支配區域起調節作用,使提上唇鼻翼肌、上唇方肌等功能恢復,從而產生藥穴雙重效應。同時,囑患者在治療期間避免風吹受寒,配合面部按摩及面肌功能鍛煉,可提高療效[26]。面部按摩及面肌功能鍛煉與針灸相互配合,可促進毛細血管收縮舒張,提升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淋巴循環逐漸恢復正常,炎性物質滲出時間得到控制[27]。故“陸氏針灸”強調采用針藥結合,取穴精當,手法獨到,療效如鼓應桴,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值得進一步研究、學習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