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瑀 王尹
1.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2齊齊哈爾中醫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拔牙術后并發癥中發生率較高的為干槽癥,特別是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發生干槽癥的幾率高達10%-30%[1]。中醫將其稱之為齒窟癥,指的是拔牙術后發生的急性骨創傷性感染。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疼痛、發熱和口腔異味,中醫認為和氣血雙虧、風火熱證及脾胃虛弱關系密切[2]。臨床中治療原則為徹底清創后盡量降低牙齒槽窩受外界刺激,加速肉芽組織生長。常規治療方法為麻醉下應用碘仿紗布配合藥物治療,但治療存在一定不足,容易發生感染[3]。本次研究中對本院收治的拔牙術后干槽癥患者應用改良加味四黃湯治療獲得理想效果。詳情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本院收治的拔牙術后干槽癥患者中篩選85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入組對象均選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隨機拋硬幣法將其分為兩組。納入標準:患者均為拔牙術后發生干槽癥,患者及家屬共同簽署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標準:糖尿病患者,精神及意識障礙患者。對照組(n=42)男女患者比例為11:10,年齡在46-78歲,平均年齡為(60.78±2.33)歲。觀察組(n=43)男女患者比例為24:19,年齡在48-79歲,平均年齡為(61.03±2.1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較。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本案本次研究。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方法治療:局部麻醉后徹底清創,牙槽窩利用生理鹽水和雙氧水反復沖洗,并將碘仿紗布置入到牙槽窩中,7d后取出。觀察組使用中藥湯劑加味四黃湯治療:方劑藥物包括黃芩、黃芪、黃連、黃柏、當歸、玄參各30g,藥物加入1500mL,煎2-3次,煎為800mL藥液,每次使用50mL溫熱藥液漱口,每日漱口4次。
1.3指標觀察 治療后按要求復診,由醫師評定治療效果:痊愈(患者未存在疼痛,拔牙部位牙齦紅腫基本全部消失,牙槽窩骨壁觸碰無痛感,全身癥狀及口臭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疼痛得到明顯緩解,拔牙部位牙齦紅腫消退明顯,牙槽窩骨壁觸碰存在輕微痛感,全身癥狀全部消失,無明顯口臭),無效(患者疼痛無明顯尬死,拔牙部位牙齦紅腫,牙槽窩骨壁觸碰存在痛感,拔牙位置創空虛并覆蓋灰白色薄膜,全身癥狀及口臭無明顯改善)

2.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對照組(n=42)顯效15例、有效17例、無效10例,本組治療有效率為76.19%(32/42);觀察組(n=43)顯效19例、有效21例、無效3例,本組治療有效率為93.02%(40/43),經計算:x2=4.647 P=0.031,對照組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
2.2兩組治療時間比較 對照組及觀察組平均治療時間分別為(16.53±1.20)d,(9.12±0.89)d,經計算t=4.980 P=0.000,對照組治療時間顯著長于觀察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
拔牙術后發生干槽癥也被稱之為纖維蛋白溶解性牙槽炎,主要是因口腔發生混合型感染所致[4],主要致病菌為厭氧菌,另外其代謝產物、纖維蛋白溶酶等物質也會對手術創口的血凝塊和局部組織產生直接或是間接的作用,會溶解血塊纖維蛋白,知識牙槽骨發生淺表性骨髓炎[5]。干槽癥發生時間通常為拔牙術之后的3-5d,表現為拔牙部位劇烈疼痛,疼痛呈放射性發散。臨床常規治療原則為減少創傷縮小創口,有效預防感染[6]。通常會在局部麻醉下對牙槽骨骨面進行徹底搔刮,之后對創面進行沖洗并植入碘仿紗布條,并同時使用抗生素軟膏或是云南白藥等中藥制劑,但是治療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治療時間較長,中藥制劑消毒能力較弱,價值口腔創口為開放性的,因此軟膏或是藥粉吸收效果較差,甚至會誘發感染,總體效果欠佳[7]。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使用傳統三黃湯進行改良后的加味四黃湯治療,方中的黃具有清熱除濕、解毒祛火,可發揮抗炎減壓、清除氧自由基、調節免疫力效果;黃連具有清熱祛濕、瀉火祛毒共功效,可發揮抗菌抗病毒及解毒共功效;黃柏可清熱去火,解毒除濕,具有抗菌消炎、改善潰瘍調節免疫力效用[8];黃芪可升陽補氣、消腫利水,具有促進分泌骨膠原蛋白效用;玄參具有養陰解毒、清熱功效,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效用;當歸可活血止痛,具有鎮痛、補血、消炎作用[9]。利用藥液漱口可直接作用于創口,促進其愈合。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時間長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P<0.05),表明應用加味四黃湯治療干槽癥總體效果優于常規治療。
綜上可知,拔牙術后干槽癥應用加味四黃湯治療,可縮短治療時間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重視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