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九戶鎮衛生院,山東 濱州 25621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的疾病老年疾病,病死率較高,此類疾病的發生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及血小板聚集有直接的關系,主要臨床表現為前胸區出現明顯疼痛感[1]。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的發病率近年來呈持續遞增的趨勢,優于冠心病具有質量周期長、病情危險性高的特征,導致患者負面情緒嚴重,且受病情因素的影響,患者睡眠質量較低,不僅降低了臨床治療效果,還導致患者生活治療降低。因此,亟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指標與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2]。基于此,本文對比和分析了循證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質量和焦慮抑郁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80例老年冠心病進行研究,研究時間為2019年1月-2020年1月,采用計算機奇偶分配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行循證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實驗組22例,女18例,平均(65.41±4.84)歲;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65.47±3.72)歲,一般資料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行循證護理:①提出循證問題: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并對小組,總結臨床數據并結合80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確定循證護理問題。②尋找循證支持:查閱相關文獻,利用計算機網絡檢索相關文件,結合護理專業技能及臨床經驗針對循證問題制定并實施護理計劃。③循證實施:根據提出的循證問題,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癥護理:在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身體狀況全面檢查,評估患者病癥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指導患者飲食、環境干預,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護理人員應做好用藥護理,嚴格遵照醫囑協助患者用藥,并將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告知患者,以提高依從性。其次,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原因與其神經功損傷以及心理因素有關,護理人員可多多與患者交流,并合理進行刺激控制、放松訓練、睡眠衛生教育等。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制定睡眠計劃表,并囑咐患者不要抱有較大的心理壓力,讓患者回憶美好的過往,進而可促使患者更加順利的入眠。此外,護理人員還可適當使用音樂放松療法、漸進性放松療法等。第三,第二周至出院。在該階段,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在睡眠時應盡量選擇合適的體位姿勢,并未患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通過加強體育訓練,可提升患者護理質量,預防并發癥;還可適當增加中藥足浴,刺激患者足部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睡眠質量。④循證評估:每日定期對患者護理效果進行評估和總結,發現臨床工作中的不足并進行修改和完善。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心理狀態指標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睡眠質量評分。
1.4數據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納入研究數據,t值檢驗,通過(x±s)表示;x2值檢驗,通過率(%)表示,判定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實驗組SDS(9.27±4.51)分、對照組(12.26±4.04)分,(t=3.4918,P=0.0007),實驗組低,P<0.05。實驗組SAS(7.18±3.85)分,對照組(12.26±4.04),(t=4.9060,P=0.0000)實驗組低,P<0.05。實驗組睡眠質量(92.52±6.53)分,對照組(84.52±5.23)分,(t=6.5236,P=0.0000)實驗組低,P<0.05。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老年心血管疾病,發病因素復雜,多由炎癥免疫與血管內皮損傷所致,當患者病發冠心病時就會導致內皮素分泌與血小板凝聚,進而引發血管痙攣,增加了毒性物質的釋放,刺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患者的心肌細胞造成損傷[3]。有關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對于冠心病都缺乏較為全面與準確的認知,不僅導致患者負面情緒嚴重,且缺乏良好的睡眠狀態,睡眠是機體休息的關鍵環節,若存在睡眠障礙,導致其睡眠不足,將會較大程度的影響患者身體健康[4]。據調查分析來看,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原因與其精神因素有關,因此將診療方向轉至精神心理方面,相信可改善其睡眠障礙情況。近年,隨著醫療與護理的共同發展,護理模式由傳統的生物護理轉變為了以患者生理、心理、社會需求等方面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循證護理能夠針對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與難點,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實施糾正的護理措施,以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的護理工作效率,循證護理不僅能夠增強患者的健康宣教,還可提高患者針對自身疾病的自我護理意識,讓患者充分了解到病情的治療方式、效果及預后,促進患者對護理工作開展的支持,進而優化良好的護患控制體系[5]。通過本文論述可知,實驗組睡眠質量及心理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循證護理的實施效果顯著,能夠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值得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