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凱 姜 明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CT室,遼寧 本溪 117200
眾所周知,膝關節是人體負重量最大的關節,在多種外力作用下極易導致膝關節發生損傷[1]。隱匿性骨折是指關節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出現骨小梁斷裂,伴骨髓出血、水腫現象[2]。對于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檢查方式有很多,但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便是MRI檢查,本文即針對MRI的實際診斷價值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2019年7月我科室收治的總計64例膝關節隱匿性骨折患者納入此次研究范圍,按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2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8.84±5.38)歲,病因:跌落傷7例、重擊砸傷10例、車禍15例;試驗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38.87±5.41)歲,病因跌落傷8例、重擊砸傷12例、車禍12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患者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此研究。入選標準:①患者年齡≥18歲;②精神狀態平穩和語言表達能力正常者;③入院手續及病歷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①患有惡性腫瘤疾病患者;②拒不配合研究、檢查依從性較差人士;③患有急性傳染疾病患者;④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衰竭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X線檢查,利用美國邦勝醫療DF-323H X線機對患者的膝關節正側位進行攝影掃描檢查。試驗組實施MRI檢查,使用GE公司生產的Signa HDxt 1.5T磁共振掃描儀,取膝關節表面專用線圈檢查;將膝關節及周邊組織囊括至掃描范圍內,分別從軸位、矢狀面、橫斷面、冠狀面進行掃描工作,掃描過程中保持4mm層厚,1mm的層間距,20cm視野(FOV),對膝關節病變部分進行反復掃描。
1.3觀察標準 比較兩組膝關節周邊組織損傷檢測情況,以半月板、肌腱、韌帶三項指標為判斷依據得出損傷檢出率;以百分制問卷形式統計患者檢查滿意度,>85分視為滿意,60-85分視為一般,<60分表示不滿意,檢查總滿意率=(滿意人數+一般人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在版本為SPSS18.0的分析軟件中輸入研究數據,計數資料檢驗以χ2表示,顯示為率(%),數據差異明顯則P<0.05,有可比性,具備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膝關節周邊組織損傷檢測情況 比較兩組損傷檢測情況,試驗組半月板10例,肌腱6例,韌帶12例,膝關節周邊組織損傷檢出率為87.5%;對照組半月板7例,肌腱3例,韌帶6例,膝關節周邊組織損傷檢出率為50%,χ2=10.473,P=0.001,試驗組組間數據差異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比兩組檢查滿意度 比較兩組檢查滿意度,試驗組滿意20例,一般10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組滿意15例,一般9例,不滿意8例,χ2=4.267,P-0.039。試驗組93.75%的檢查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在人體結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膝關節隱匿性骨折患者常常會出現疼痛、腫脹等癥狀,嚴重限制其身體運動能力和活動范圍。隱匿性骨折常表現為假陰性,極易漏診,導致患者延誤治療,影響患者預后[3]。盡早接受檢查,給予相應的治療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也能有效減輕患者精神及身體上的痛苦。
傳統的骨折檢查方式是實施X線檢查,這種方法能應用于大部分常規性骨折,但針對膝關節隱匿性骨折檢查時,卻難以抵達到患者的細小病灶,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影響到后續的預后工作,難以獲得醫患雙方的共同認可。而MRI檢查則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點,MRI檢查具備CT成像以及X線的檢查方式所沒有的優勢,它能夠顯示出骨折損傷的隱匿性,越來越成為檢查診斷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重要方式[4]。MRI檢查是利用磁共振現象,在人體獲得電磁信號,利用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進行顯像,對骨髓變化、軟骨異常變化敏感;能在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上多方位成像[5]。由于更加全面細致的檢查手段,使其相比于X線檢查更受青睞。在本研究中還發現,使用MRI診斷在對膝關節周邊組織損傷情況進行檢查時,能收獲更加確切的檢出成功率;同時患者對這一方式的檢查滿意度較高,能取得更多人的信任。
綜上所述,采取MRI檢查可以在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診斷中取得更高的檢出準確率,使并發癥情況有所下降,提供安全性的可靠保障,而且還能令醫患雙方都很滿意,臨床使用價值明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