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子
吉林省琿春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吉林 琿春 133300
宮頸癌是當前最為常見的一種婦科惡性腫瘤,發病群體近年來已開始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預防該疾病的最好方式就是定期進行婦科體檢,過去巴氏涂片的方式使用較多,但是由于假陰性率較高而逐漸逐漸摒棄。陰道鏡檢查不僅價格親民而且容易操作,在宮頸疾病的體檢工作中已開始逐漸推廣。本次研究選取于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間來本醫院進行婦科體檢的82例患者作為樣本,旨在深入探究在婦科體檢中行陰道鏡檢查的價值及意義。
1.1基線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間來本醫院進行婦科體檢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范圍在34歲~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18±1.38)歲。懷孕次數為0次~5次,平均次數為(2.24±0.27)次。分娩次數為0次~4次,平均次數為(1.12±0.25)次。參與檢查的所有患者都不存在明顯的白帶異常和性生活后見紅的現象。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儀器為飛利浦全科威實業公司(深圳)生產制造的陰道鏡,型號為SLC-200B,運用高端先進的SONY CCD技術,在醫生每次進行觀察的時候,可以持續收集1張~20張彩色圖像。
所有接受檢查的患者在處月經期以外實施陰道鏡檢查,患者在檢查的前二天內不可以行房事或沖洗陰道內部。在檢查前常規檢查白帶,把膀胱排空[1]。然后受檢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醫生在放置好窺陰器之后,用蘸有生理鹽水的棉球擦除宮頸分泌物。接著將焦距調整好,把待檢查的部位依次暴露出來。第一步先對宮頸原本的色彩和解剖學外觀進行詳細觀察,使用綠色的濾鏡觀察血管,涂抹醋酸觀察上皮顏色的改變,弄清楚病變領域的具體性質。對于陰道鏡圖像存在異常的患者,根據染色情況取可疑異常部位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根據臨床實際情況行宮頸管搔刮術。
1.3診斷標準 本次檢查結果采用專業的陰道鏡術語進行描述,主要囊括了圖像的類型、色彩、邊界的清晰程度、病變范圍、各類圖像的數量、圖像的具體位置以及醋酸的反應等等,然后展開RCI評分,并且進行陰道鏡擬診。若是陰道鏡圖像為異常狀況,則顯示為白斑、血管異型、醋酸白上皮以及點狀血管。

在接受檢查的82例婦科體檢患者中,診斷為正常轉化區的患者共計67例,正常率高達81.70%。異常陰道鏡圖像的共計9例患者,占比10.98%。其中亞臨床型HPV感染共計5例,鱗狀上皮內異常者共5例,宮頸癌4例。對陰道鏡檢查不滿意的患者共計3例。所有陰道鏡圖像異常的患者以及對檢查不滿意的患者均行活檢。
宮頸癌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惡性婦科疾病,患者在發病早起往往沒有任何癥狀,隨著疾病的演進會逐漸出現陰道流血和排液的情況。原位癌患者年齡集中在30歲~35歲,而浸潤癌患者的年齡則集中在45歲~55歲,誘發該疾病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幾種包括首次分娩年齡小、HPV感染以及多產多孕等等。醫學工作者們在研究中發現,宮頸疾病從病變到癌變往往需要8年~10年的時間,所以進行定期的婦科體檢非常重要[1]。
現階段宮頸疾病的篩查和診斷主要遵循“三步走”的原則。首先是通過陰道鏡及時發現宮頸癌;陰道鏡可以放大并直觀觀察,患者的宮頸、毛細血管間距離以及下生殖道都能夠清楚地展現出來,而且不會對患者造成任何的創傷,由于無疼痛感所以患者的依從性較為理想。陰道鏡的運用加上病理活檢,可以在第一時間診斷出CIN,防止出現誤診或是漏診的現象[3]。其次是篩查非典型宮頸濕疣;陰道鏡能夠有效查出尖銳濕疣早起是否有合并癌前病變,從而可以及時對疾病進行有效干預。而且宮頸癌前病變的多發區集中在鱗柱狀上皮交界處,人的肉眼是難以鑒別的。最后一點則是需要對宮頸輕度糜爛的患者給予高度重視;許多肉眼所見是非常光滑的圖像,在陰道鏡下卻是異常圖像,如粗點狀血管、厚厚的白色上皮。除此之外,有些宮頸癌早期患者還并不存在明顯的癥狀或反應,所以如果不進行陰道鏡檢查,很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4]。
經過本次研究發現,在接受檢查的82例患者中,診斷為正常轉化區的患者共計67例,正常率高達81.70%。異常陰道鏡圖像的共計9例患者,占比10.98%。亞臨床型HPV感染共計5例,鱗狀上皮內異常者共5例,宮頸癌4例。對陰道鏡檢查不滿意的患者共計3例。綜上所述,在婦科體檢中,陰道鏡檢查操作簡便,在宮頸病變的診斷上具有極高敏感性,對病理檢查存在一定的指導作用,值得在各大醫院廣泛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