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麗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手術,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我院為研究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的術中配合與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選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所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0例為臨床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對我院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進行回顧和分析,總結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所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0例為臨床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齡為38歲,最大年齡為65歲,平均年齡為(58.1±6.7)歲,最低體重值為51 kg,最高體重值為85kg,平均體重值為(62.4±5.7)歲,最短手術時間為4小時,最長手術時間為8小時,平均手術時間為(5.1±0.4)小時,其中前交通型患者為32例,后交通型患者為24例,大腦中動脈型患者為14例,所有患者均實施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手術中實施護理和配合,比較護理后患者前后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并對有效率進行比較。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需進行腦部CT和DAS檢查,符合WHO制定的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的患者方可入選;所有患者均執行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知曉并配合研究,與之相反則排除[2]。
1.3方法
1.3.1入院觀察 此類患者準是急診入院,先由急診接待,做好常規檢查,行CT及MR檢查,請神經外科醫生會診,確定是否需要手術,若動脈瘤未破裂,患者情況良好,則可擇期手術,若情況緊急則由急診送手術室準備手術治療[3]。
1.3.2手術配合 第一術前護理人員應詳細檢查術前情況,如患者的檢驗結果是否齊全,患者的生命體征是否平穩,有無配血等,常規器械是否完好,必要的搶救藥品是否齊全,若上均有準備妥當可通知醫生立即就位[4]。
第二巡回護士配合,患者入手術室后執行三查七對,核對患者信息,為患者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做好中心靜脈及動脈穿刺的固定,根據患者的手術方案輔助患者選擇安全舒適的體位,監測患者的呼吸和循環,觀察患者的眼睛及耳朵是否受壓,必要時采取措施進行保護[5];根據患者手術需要連接好相關器械,備好顯微鏡;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尤其關注患者的出血情況,打開硬腦膜前使用甘露醇脫水,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按患者的情況選擇動脈瘤夾規格型號,方便快速開啟使用;提醒醫護人員不要碰撞手術床,調床要跟醫生溝通,避免失誤而損傷患者的血管;對于出血較多的患者,要做好配血工作;與器械護士認真清點棉片以及其他器械數量,無誤后方可關顱;妥善固定管道,與醫生共同搬運患者,做好手術交接。
第三器械護士配合:備好手術所需器械及物品,與巡回護士做好配合;根據患者的手術需要暴露顱骨,做好準確;準備好顯微鏡,剪開硬腦膜;暴露動脈瘤并夾閉,臨時阻斷瘤體時間不超30分鐘;夾閉動脈瘤是手術的關鍵環節,器械護士要要傳遞器械過程中快、準、穩、輕;準備止血紗填塞動脈瘤周圍來保護及固定瘤夾;術后清點棉片及器械數目無誤后放置引流,關閉硬腦膜,放回顱骨,縫合切口,術后按要求整理器械。
1.4療效標準 對患者手術前后的VAS進行評分,并對有效率進行比較;VAS評分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痛感越強;有效率分成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是指若患者治療后臨床表現消失,無不良反應;有效是指患者術后有不良反應,但不產生直接影響,無效是指患者術后臨床表現無明顯變化或甚至加重[6]。

參與研究的70例患者,術前VAS評分平均值為(8.1±0.5)分,術后VAS評分平均值為(2.9±0.9),術前術后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70例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效的31例,有效的38例,無效的1例,總有效人數為69人,有效率為98.57%。
顱內動脈瘤是神經外科高發的疾病之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腦部劇烈疼痛,同時伴有嘔吐和發熱等情況,若未進行及時的治療,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隨著我們醫療技術的進步,臨床在治療顱內動脈瘤時常用顯微鏡法,通過顯微鏡下行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這種方法具有耗時短,療效好,預后性強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手術中配合護理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手術效果。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近年來腦動脈瘤患者越來越多,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其中急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增長率達1%,這對神經外科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神經外科急診手術多,不僅需要無菌操作,同時所使用的設備、器械復雜,動脈瘤破裂情況緊急,這就要求手術室護理團隊密切配合,不僅要掌握專業的手術配合流程,還需要提升護理配合的質量。在手術中應用與之相應的護理措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并提高治療的有效率,保證手術順利完成,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