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秦紋,廖禮彬,張馨怡,孜白旦,李艷,白生賓
(新疆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1.1 基于“器官”作為學習的功能單元“整合”成為當今新形勢、新挑戰下的醫學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1952年,美國西余大學率先提出“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改革,加強各個學科的融合。器官相對于組織學的微細結構,作為一個宏觀結構存在,以器官為單元更符合臨床思維。從微觀解剖學過渡和聯系到宏觀,為疾病的發生提供組織結構保證。以“器官”為學習的功能單元實現了人體形態結構與相關功能的結合,正常生理機制和異常病理狀態的發生提供了思路。當今大學生已經在高中階段接觸過四大組織的部分知識,在進行微課制作時,將四大組織的內容融入器官的教學中,甚至過渡到常見疾病的發生,使器官的教學內容更為飽滿,并將理論微課和數字切片有機結合實現混合式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微課時間有限,以整合知識體系為基礎,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同時,加入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將不同學科體系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能使學生對該器官有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2]。
1.2 從基礎-臨床-疾病角度出發 組織學是研究機體正常微細結構的一門學科,在大學第二學期開設,為后期臨床學習起到一定的鋪墊和橋梁作用。微課的教學內容從器官的正常組織結構和功能過度到異常的結構和功能,最后組織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導致疾病的產生。例如:以腎臟為例,首先介紹腎臟的位置、形態,然后介紹腎臟的組織學結構、功能以及功能異常產生的疾病,最后為預防。雖然微課時間簡短,但強調了內容的完整性,加強了學科間的關聯,能使學生對該單元有一個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2.1 以器官為單位的組織學理論課微課資源庫的建設—35個器官 微課時間不易過長,授課時間一般為10~15 min[3]。由于時間限制需在眾多的教學內容中進行選擇和提煉,有效地組織教學[4]。因此,微課的設計很關鍵:①通過設置情境導入找主題,給出教學思路,如腎臟這一器官,應用糖尿病腎病病例引出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等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包含的光鏡和電鏡圖片介紹腎臟皮質、髓質的形態特點,說明尿液的形成過程,從而解釋異常狀態下血尿、蛋白尿、高尿糖的病因,最后歸納腎臟結構與尿液形成的關系,這是腎臟理論教學的教學思路。②在微課制作中不僅給出教學思路,還需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學習線索,歸納學習甲狀腺的學習線索:明確器官的性質(實質性器官)、掌握一般結構(被膜、實質和間質)、熟悉腎臟的功能(內分泌功能)。③微課的教學過程,選用合適的教授方法將組織結構和相關功能進行有機過渡。④闡釋該器官在臨床就診的歸屬(臨床科室)以及疾病產生的組織學基礎。
2.2 以器官為單位的組織學數字化切片實驗微課資源庫的建設—35張切片 闡釋錄制的方式和內容。選取35個器官結構完整、染色清晰的數字切片,在進行全景掃描數字化切片的基礎上,采用腳本撰寫、人聲講解、視屏錄播等技術方法,錄制時間為5 min,將35張器官的切片作為視聽教學資料,按照整體觀(肉眼觀)、低倍鏡、高倍鏡對各器官進行描述,全程無教師圖像,可在數字化切片系統聽到人聲講解,且字幕同步顯示。將錄制的數字化切片微課資源與理論課的微課資源鏈接,形成理論+實驗的混合式微課方式,然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精品資源共享課等推送以供學生學習,達到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優勢互補的教學效果。
3.1 理論和實驗兩者有機結合 以器官為單位的組織學理論課微課和組織學數字化切片實驗微課資源庫兩者相互補充,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在理論課不明白之處可迅速和便捷的打開實驗課視頻觀看學習,達到線下問題線上解決,線上問題線下討論的互補效果[5]。
3.2 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 微課資源庫的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學生可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無線網絡無縫覆蓋,符合“90后,00后”大學生的學習習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知識視野,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6-8]。
3.3 有利于師生的互動和交互作用 由于招生數量增加、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多采取灌輸式教學,以致教師和學生間缺乏交流。組織學微課資源庫的建立能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了解及對學科的認識,精準把握學習目標,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可克服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間的陌生感和距離,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3.4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水平 教師在制作微課視屏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現狀和經驗總結以及學生反饋的問題,不斷思考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因此,組織學微課資源庫的建設過程其實是教師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是總結、提煉和完善自己教學實踐經驗的過程。組織學微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具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微課教學過程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傳統的課堂教學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通過以器官為單元的組織學微課的制作與教學,從教學思路、學習線索、結構和功能有機過渡、疾病產生的可能性進行四階段構思,形成的組織學理論微課和數字全景切片實驗微課,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精品資源共享課等推送,較為全面地為學生學習組織學提供良好的資源,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有利于開展交互式教學,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