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黑龍江省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811
心肌梗死屬臨床心內科常見急癥,心力衰竭則為其高危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臨床早期防治對減少并發癥至關重要,而療效發揮則仰賴于護理配合[1]。為明確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實施效果,現將我院收治的患者采取常規與循證護理操作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觀察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1月到我院診治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隨機分為人數均等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4.49±3.72)歲;病程1~17d,平均病程(4.95±1.12)d。觀察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4.75±3.58)歲;病程1~19d,平均病程(5.36±1.08)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進行統計對比,p>0.05,可進行地比性研究。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體征監測、環境護理、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措施[2];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①循證問題及支持:先組建專業的循證護理小組,再根據循證護理相關原理及小組成員護理經驗提出循證問題;最后根據循證問題檢索相關文獻以獲取循證支持,同時制定施護方案并分工執行[3]。②病情監測: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包括呼吸、脈搏、心率、血壓等)變化情況,一旦出現異常癥狀(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反應遲緩等)應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處理。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做好與患者的溝通,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你解答,給予相產疾病的知識普及,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時刻關注患者心理動態,并據其不良情緒根源,根據不同患者給予心理疏導工作;推廣痊愈案例,以減輕心理顧慮、使患者的治療的依從性和治療信息不斷提高,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4]。④飲食指導:日常飲食以低鹽低脂、低熱低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等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以減輕腸胃負擔;忌煙酒,禁食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防止胃擴張。⑤排便護理:通過飲食調理、腹部按摩等方式促進胃腸蠕動,必要時使用緩瀉劑促進排便;囑患者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病情[5]。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和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和生活質量。①采用GQOL-74量表評估兩組生活質量,表中共囊括軀體、社會、心理、物質生活4個項目,每項分值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6]。②采用本院自制調查表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90為滿意,60~90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2.1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2.86%(26/28)、7.14%(2/28),對照組分別為78.57%(22/28)、25.71%(9/35)。觀察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
2.2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軀體功能(72.35±10.45)分、社會功能(71.10±10.33)分、心理功能(74.56±10.72)分、物質生活(72.78±10.24)分、總分(79.96±10.63)分;對照組以上5項評分分別為(88.87±10.66)分、(90.16±10.32)分、(89.11±10.36)分、(91.65±10.31)分、(91.07±10.51)分。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2.3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28例患者中,非常滿意16例(57.14%),一般滿意11例(39.29%),不滿意1例(3.57%),總滿意度為96.43%;對照組28例患者中,非常滿意10例(35.71%),一般滿意12例(42.86%),不滿意6例(21.43%),總滿意度為78.57%。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中斷所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發病后常表現為胸悶、氣喘、胸痛、低血壓等癥狀,且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高危風險,嚴重威脅生命健康。傳統護理模式被動性、機械性強,針對性、人性化差,護理人員僅按醫囑施護,卻未結合患者實際需求,以致護理質量低下、護患關系緊張。循證護理是一種經臨床創新、優化而成的新型護理模式,充分彌補了傳統護理模式的諸多缺陷,體現出較強的專業性、個體化。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28例實施循證護理,效果滿意,相較于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觀察組搶救成功率(92.86%)、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96.43%)明顯更高,且并發癥發生率(7.14%)顯著更低(P<0.05)。
終上所述,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對實施搶救、減少并發癥、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大有助益,值得臨床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