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榮
大慶市第四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急性心肌梗死(AMI)為心血管類疾病臨床急重癥,疾病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發生急性抑或是連續性的缺氧缺血誘發導致發生心肌梗死。本病具有突發性、疾病發展迅速、極高的致死和致殘率等特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具有極為不利的影響[1]。年齡為疾病的影響因素之一,相對來說老年患者發病率更高。常規護理模式通常針對疾病給予針對性護理,臨床應用效果不理想。整體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模式,屬于康復治療中應用良好效果的護理模式,可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的護理服務,臨床價值顯著[2]。為了進一步明確整體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特開展此次研究。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篩選95例納入本次研究,隨機摸球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n=47)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最大和最小年齡分別為78歲、60歲,均值(65.73±2.41)歲。觀察組(n=48)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最大和最小年齡分別為80歲、60歲,均值(66.12±2.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患者年齡均≥60歲,確診為AMI,排除精神及意識障礙患者。患者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和流程,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文件。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開展心電監護,對患者疾病變化進行細致觀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護理,提升患者依從性;進行飲食和生活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整體護理:(1)入院后詳細了解患者情況,確定健康教育模式,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在床旁對家屬和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具備學習能力患者和家屬還可以發放健康宣傳手冊,詳細學習疾病相關知識,如疾病誘發原因,臨床癥狀及改善措施,治療方法、治療效果,護理注意事項等;能夠讓患者對疾病有更為全面地認識,提升自我護理能力,積極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護理時要耐心細致,贏得患者信任,提升患者依從性;(2)患者因為發病突然,情況較為嚴重,患者心理容易產生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要準確評估患者狀態,進行有效心理疏導;對家屬進行指導,要求其配合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告知家屬需要關愛患者,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對治療具有積極作用;(3)進行飲食指導,要求患者飲食清淡,少鹽、少糖、低脂,盡量多使用富含維生素食物;少食多餐,嚴禁暴飲暴食;為了防止便秘,需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不可屏氣用力,避免增加心臟負擔;(4)老年患者記憶力較差,重視進行用藥干預,可以由家屬監督用藥,避免漏服或多服;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主要包括室內及室外散步,活動四肢及關節等,促進血液循環和腸胃蠕動,提升抵抗能力。
1.3指標觀察 出院前評定患者生活質量(依照SF-36量表評估),共8個維度、36個項目,總計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護理后出院前評定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組(88.61±2.13)分,觀察組(93.27±2.36)分,經計算t=10.096 P=0.000。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低于觀察組,組件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整體護理核心理念為以患者為中心,倡導以人為本理念,護理重點為患者的健康問題,重視對心理及生理給予全方面改善。應用此種護理模式,能夠確保護理人員更為積極、系統地開展護理工作,從而有效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3-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組低于觀察組(P<0.05),表明觀察組通過實施整理護理,重視開展健康教育,讓患者對疾病知識有更全面地理解,提升自身及家屬疾病護理能力;重視利用有效的心理疏導及滿足患者心理層面要求,從而改善其不良情緒,可提升其依從性,使其保持積極心態[6]。并針對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和患者特點,對其進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藥物及運動指導,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及運動,遵照醫囑服用藥物,通過上述整體式服務,能夠鞏固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對健康的影響,從而現在改善老年患者晚年生存質量[7-9]。
由上可知,通過實施整體護理,可顯著改善老年心肌梗死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建議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