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麗
甘肅省中醫院老年科,甘肅 蘭州 730050
劉國安教授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與臨床工作多年,以專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飽滿熱情的奉獻精神,潛心投入老年病的診斷、臨床研究及教學傳承之中,其在治療糖尿病學術思想方面,在重視傳統中醫理論整體觀與辨證思想的同時,也非常關注西醫知識與中醫思想的融會貫通,強調時代等因素的變化對于糖尿病的影響。現將本人師從劉國安教授過程中揣摩到的其治療糖尿病學術思想總結如下。
糖尿病在中醫學屬“消渴病”范疇,其病名始見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指出,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致脾胃濕熱內蘊,熱盛傷陰,轉為消渴之病,這與現代醫學認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東漢末年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消渴病歸納為上、中、下三消,提綱挈領,以簡馭繁,對后世醫家辨證論治消渴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代巢元方發現了消渴病的某些并發癥,如“消渴者...其久病發癰疽,或成水疾...”,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糖尿病并發皮膚感染及糖尿病腎病引起的水腫。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消渴》中記載了多個治療消渴的方劑,如茯神湯、泄熱止渴方、三黃丸、枸杞湯等,并明確指出飲食起居療法對于消渴病的重要性,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糖尿病患者要重視飲食療法、限制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攝入的學者。宋代諸醫家對消渴病的認識更加深化,如王懷隱所著《太平圣惠方·三消論》明確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和含義。金元時期劉完素所著《三消論》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消渴病的專著,該書把消渴病分為上、中、下三消辨證論治,認為“陰虛燥熱”是導致消渴病發病的重要病機。明代戴元禮對于消渴病的病機有了新的觀點,在《證治要訣·三消》中提出“三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也。久久不治,氣盡虛則無能為力矣。”清代費伯雄主張消渴應從痰論治。至清朝末年,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使中醫對消渴病的認識有了更全面、更系統的發展。
古代中醫認為糖尿病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以燥熱為標、陰虛為本,病變臟腑主要包括肺、胃、腎,特別是腎。但肺、胃、腎三臟雖有偏重,卻又互相影響[1]。劉國安教授則提出,當今社會人們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均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糖尿病的病機也與以往傳統中醫學所認識到的有所不同,糖尿病病機已經不只是傳統中醫所認為的氣陰兩虛,現代糖尿病要還要重視脾虛痰濁和瘀血。中醫認為脾胃是一個人的后天之本,脾與胃均屬中焦,其中脾主管運化職能,胃主管受納職能,兩者是氣血生化的根源。當飲食被攝入體內,假如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則會導致脾胃的受納、運化失司,氣血生化失源,水濕內停并進一步蘊結,成為痰濁,由于運化無力而致使痰濁不化,因而引起飲食營養代謝減慢,血糖、血脂升高。劉國安教授認為,腎陰虛、氣陰兩虛仍然是現代糖尿病的病機特點之一,運用滋補腎陰的方法治療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結合現代實際情況我們應認識到,脾氣虧虛、脾胃功能失調是現代病的主要病機特點,在滋補腎陰的同時應重視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的治療法則,并且,現代糖尿病往往虛實挾雜,在治“虛”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實”。
3.1虛熱內盛型 此類病人多見口渴、多飲、喜冷飲、多食、煩躁、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劉國安教授采用健脾益氣、滋陰清熱的治療法則。方用柴芩溫膽湯合消渴方加減,柴芩溫膽湯藥物組成:柴胡、黃芩、清半夏、陳皮、茯苓、竹茹、蘆根、厚樸、炒薏仁、枳實、浙貝母、生白術。消渴方藥物組成:黃連末、天花粉末、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失眠多夢者可加遠志、石菖蒲。胸悶心煩者可加沙參、麥冬、五味子、生地黃、石斛等。治痰不僅注重痰的特征,更注重理氣,即治痰先治氣,祛除中焦痰熱為要,調節氣機升降,化痰健脾,升清陽之氣,復中焦氣機。
3.2氣陰兩虛型 此類病人多見體倦、乏力、盜汗、氣短、心悸、失眠、咳痰、兩脅脹痛等,舌紅苔薄,少津,脈弦細。劉國安教授采用益氣養陰、疏肝健脾的治療法則。方用參芪麥味地黃湯加減。基礎藥物組成:沙參、黃芪、麥冬、熟地、五味子、山藥、山萸肉等。伴見心氣虛者,加麥冬、五味子;腎氣虛甚者,加菟絲子、復盆子。口苦咽干、胸脅脹痛者,可加青黛、旋覆花。痰多質稠者可加茯苓、法半夏、陳皮等。重視清養肺胃和生津潤燥。
3.3陰陽兩虛型 此類病人多見畏寒、耳鳴、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腰膝酸軟等,舌胖苔白膩或薄白,脈沉細。劉國安教授采用補陰益陽的治療法則。方用補腎祛寒湯加減。基礎藥物組成:川斷、補骨脂、淫羊藿、獨活、桂枝、制附片、赤芍、白芍、牛膝、蒼術、威靈仙、骨碎補、知母、防風、伸筋草、熟地、麻黃、松節、炙山甲、自然銅克、尋骨風等。關節不利者可加羌活、狗脊、鹿角膠等,舌質紫暗者可加血竭、乳香、沒藥、蘇木、紅花等,頭暈、舌紅少苔者,去獨活、桂枝、制附片、蒼術,加山萸肉、生地黃、淮山藥、黃柏、地骨皮等。
劉國安教授認為當今社會人們的糖尿病與脾氣虧虛、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在滋補腎陰的同時應重視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的治療法則[2],并且,現代糖尿病往往虛實挾雜,在治“虛”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實”,并提出健脾和胃的治療法則。除了重視中藥治療,劉國安教授還強調中西醫結合,重視現代西醫對糖尿病的臨床研究進展,主張糖尿病應采取綜合治療,在藥物之外加強生活飲食起居方面的治療,才能更好地緩解消渴,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