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武一平
1.河北工程大學臨床醫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0; 2.邯鄲市中心醫院,河北 邯鄲 0560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其中不穩定斑塊約40%[1],因此,造成缺血性腦血管臨床事件的不僅在于血管狹窄,不穩定斑塊破損、脫落及血栓形成而造成卒中的發生,更是關注點。掌握血液中易損斑塊的“潛在標志物”更好的預測卒中意義重大,一方面通過對斑塊的成分、特征及臨床事件的分析及評估以達到對缺血性時間的預防及干預。另一方面,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改變,其特征在于脂質的積累,平滑肌細胞增殖,細胞凋亡,壞死,局部炎癥[2]。免疫和炎癥反應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每個階段都有顯著影響,因此,在易損斑塊脫落造成栓塞等事件之前,通過超敏C反應蛋白等因子來優先預測斑塊破裂,從而達到一級預防。
不穩定斑塊,又稱易損斑塊,血小板-纖維蛋白血栓與脂質核心組合為不穩定斑塊,連接血栓和脂質核心的是巨噬細胞浸潤的破碎的薄纖維帽,而穩定斑塊并不具有炎性浸潤的薄纖維帽。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纖維構成了纖維帽的主要成分,炎癥反應會激發金屬蛋白酶等炎癥因子的產生、聚集,以及受損血管的重塑[3],而炎癥因子參與膠原纖維降解和平滑肌細胞減少,隨著平滑肌細胞及膠原纖維的削減,纖維帽愈發削減變薄、變破碎,導致易損斑塊破裂。因此纖維帽的厚度是評價易損斑塊的重要指標之一。
厚纖維帽與破裂斑塊的穩定性相關,而薄纖維膜與斑塊破裂致血栓形成密不可分。在一項纖維帽形成模型中[4],血管平滑肌細胞從動脈壁的深處聚集并遷移以合成纖維組織的帽結構,穩定的纖維帽形成主要依賴于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至粥樣斑塊的速率與數量,以及遷移與細胞凋亡的平衡。血管平滑肌細胞構成保護性纖維帽的主要成分[5]。目前看來,既有保護性纖維帽,暫且稱之為“穩定纖維帽”,同時又有“不穩定纖維帽”,即薄纖維帽。血管平滑肌增加了斑塊的穩定性,而纖維帽的變薄,有很多因素。
光學相干成像技術中發現標記的巨噬細胞分布在易損斑塊的廣泛區域。巨噬細胞降解纖維帽基質,逐漸變薄的纖維帽加速了易損斑塊的破裂[6],斑塊局部巨噬細胞密度越高,纖維帽越薄,斑塊的穩定性更差。此外,局部不穩定斑塊會引起其他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然而何種物質或促外周斑塊形成的因子發揮作用仍待考究。斑塊破裂的超急性期考慮為某種參與體液調節的因子或者物質參與其中。
hs-CRP是較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更靈敏的急時相反應蛋白。hs-CRP可作為腦血管疾病與其他神經內科疾病的有效指標[7]。早期研究已證實CRP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產生IL-6并通過髓樣分化因子88的TLR4信號通路誘導并參與炎癥反應[8]。因此CRP與斑塊纖維帽之間由血管平滑肌細胞及炎癥反應建立聯系。眾所周知,頸動脈的不穩定斑塊與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越大,斑塊越不穩定[9]。頸動脈的不穩定斑塊內膜中層厚度和hs-CRP水平趨于一致[10],我們認為hs-CRP與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密切相關。隨著神經損傷規模的增加,hs-CRP水平顯著增加,因此,hs-CRP被視為中風風險和預后的高敏感指標。
一方面,薄的纖維帽使不穩定斑塊破裂風險提高,另一方面hs-CRP的水平可以反映斑塊的組成成分并預測斑塊破裂的可能性,hs-CRP參與不穩定斑塊的形成,并且與纖維帽的厚度有一定關聯。因此纖維帽厚度與hs-CRP的研究有待完善,希望通過hs-CRP的濃度值來預測纖維帽的厚度,進而達到更有意義的早期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