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心 付曉鑫 王 樂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遼寧 大連 116027
結直腸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在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排列在第四名,且男性多于女性,結直腸癌以直腸和乙狀結腸這兩個部位較為多見[1]。直結腸癌會出現膿血便、右下腹局限性腹痛、腹瀉、腹脹、惡心、嘔吐、貧血、營養不良、消瘦、精神萎靡、全身無力、惡病質、肝臟腫大、腹水、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等表現,目前可以采取手術治療、反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中醫治療等手段對直結腸癌病情進行控制[2],而本文目的為評估循證護理模式在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根治術圍術期中的應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鏡根治術的200例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循證組,每組100例,納入標準:(1)經過臨床診斷患者明確為直結腸癌;(2)患者能夠正常進行交流,無溝通障礙;(3)患者無合并其他心、肺等器官的實質性病變。(4)經患者本人以及家屬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常規組患者男女比例為62:38,年齡為42到71歲,平均年齡為(61.28±2.31)歲;循證組患者男女比例為65:35,年齡為44到70歲,平均年齡為(62.06±2.8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組:術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成血常規、血生化等各項常規檢查,準備好手術器械,牢記無菌觀念,手術后觀察患者的脈搏等基本生命體征,叮囑患者注意病房的衛生。
循證組:護理內容包括:(1)護理人員在手術前登記好患者的基本信息,詢問患者的藥物禁忌等個人特殊狀況,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個人狀況以及科學知識制定出符合患者個人特質的臨床護理路徑,在患者入院后,介紹有關于醫院、手術、直結腸癌的基本知識以及注意事項,以爭取患者以及家屬最大程度上的配合。(2)手術前,準備好手術所需的器械、血液等,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積極有效的溝通,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以防止患者出現過度焦慮、緊張等情緒造成手術無法正常進行。指導患者正確的攝入營養物質,因手術中可能會出現失血過多而導致貧血的狀況,可以在術前適當補充鐵劑來預防。(3)手術中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手術的狀況以調整輸血的總量,另外,為避免低體溫的出現,應該設置好手術室內的溫度。在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止痛、吸氧等護理行為,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時盡快與主治醫師溝通,避免出現不良結局。(4)出院時,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飲食、生活指導,叮囑患者營養均衡,飲食清淡,盡量減少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戒煙戒酒,暫時禁止參加劇烈運動,以免腹內壓增加、肛門黏膜松弛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常規組和循證組兩組患者的氣腹、靜脈血栓、肺部感染、胃蠕動無力等并發癥發生率;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負面情緒評分,通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量表[3]、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4],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越高、負面情緒越多。
1.4統計學方法 將常規組和循證組的實驗所得數據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循證組患者發生氣腹、靜脈血栓、肺部感染、胃蠕動無力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比常規組患者的41.00%要更低,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2生活質量及負面情緒比較 循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5.11±2.77),而常規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79.55±2.44),明顯循證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而循證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29.82±3.10)、抑郁評分為(28.16±3.09),常規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40.12±3.66)、抑郁評分為(41.25±3.51),顯而易見,循證組患者的負面情緒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按照腫瘤的形態可以將直結腸癌分為息肉樣型、狹窄型和潰瘍型,息肉型好發于右結腸,其癌體較大,呈菜花狀,突出于腸腔內,易潰爛出血壞死;而狹窄型和潰瘍型好發于左結腸,兩者病灶都不大,狹窄型會圍繞腸壁浸潤呈環型,最終容易引起腸梗阻,潰瘍型可形成凹陷性潰瘍[5]。腹腔鏡根治術具有創傷小、術后瘢痕小等優點,但是在圍手術期需要對其采取專業的護理模式,以預防術后感染等危險事件的發生[6]。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根據患者的個人特質進行生活、飲食、術前、術后的護理,符合患者的個人特質以及科學規律[7]。循證組患者的負面情緒、生活質量評分比常規組患者更良好;循證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比常規組更低,P<0.05。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腹腔鏡根治術圍術期應用循證護理模式,減少不良事件發生,促進患者健康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