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全 張 磊 劉建欣 蒙 婭
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重慶 402289
淋巴結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器官組織,當機體受到相應刺激時,淋巴結會增生,從而導致淋巴結腫大。目前來看,導致淋巴結發生免疫反應的因素比較多,臨床需根據病理學加強準確診斷。超聲在檢查淋巴結過程中具有以下優勢:(1)無放射性;(2)操作簡單;(3)可重復檢查等[1]。超聲診斷技術在臨床中不可或缺,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淺表淋巴結能夠有效鑒別良性與惡性;除此之外,穿刺過程中能夠清楚觀察到穿刺入路,不會損傷周圍正常組織,被廣大醫患人員所認可。本文將綜合分析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淺表淋巴結病變患者。納入標準:(1)未患活動性傳染病者;(2)未患或攜帶艾滋病、梅毒者;(3)凝血功能正常者;(4)臨床資料完整者;(5)均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知情下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語言表述不清晰者;(2)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4)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200例淺表淋巴結病變患者中有111例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8.2~75.6歲,平均年齡為(46.9±28.7)歲;淋巴結穿刺位置:30例腋下、50例頸部、38例頜下、62例鎖骨上窩、20例腹股溝。
1.2方法 首先常規彩超檢查,進行初步的診斷。對診斷不確定,或高度懷疑惡性的患者,建議穿刺活檢。然后進行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在超聲下觀察腫大淋巴結與周圍結構組織之間的關系,仔細測量淋巴結大小,再探查腫大淋巴結的血供與鄰近血管的情況。穿刺活檢步驟具體表現為:
(1)根據具體穿刺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充分暴露穿刺處的皮膚;
(2)選擇安全的穿刺入路,避開重要血管;
(3)常規消毒鋪巾,使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4)在進針點取一2mm~3mm切口,根據淋巴結大小選擇合適的取材長度;
(5)在超聲引導下,將活檢穿刺針穿刺到病灶邊緣處,固定好活檢穿刺針,切割組織后退針;
(6)密切觀察取材長度(最好在10mm以上),在超聲引導下確認穿刺部位有無出現出血情況;
(7)穿刺結束后,適當按壓穿刺部位(時間為5min~10min);
(8)包扎后觀察30min,如果患者未出現任何異常則可離開;
(9)使用甲醛溶液固定標本,將活檢組織送病理檢查,得出病理診斷結果。
1.3觀察指標 統計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成功得出病理結果病例數,對比病理結果與常規彩超診斷結果,統計計算得出病理診斷與常規彩超的診斷符合率。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其中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穿刺活檢結果顯示有58例良性病變(占29.0%,58/200)、139例惡性病變(占69.5%,139/200)、3例無法診斷(占1.5%,3/200),術后病理結果顯示有60例良性病變(占30.0%,60/200)、140例惡性病變(占70.0%,140/200),與術后病理結果相比穿刺活檢靈敏度為98.2%(56/57)、特異度為98.6%(138/140)(P<0.05),穿刺活檢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較高(P>0.05)。
近年來諸多資料顯示,淋巴結病變患者數量呈日益增多發展趨勢[2]。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意識日益提高,臨床對淺表淋巴結病變的診斷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淋巴結切除術的優勢表現為:(1)易于切片;(2)病理組織的獲得量多。但是,傳統淋巴結切除術具有出血量大和創傷大等缺陷。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淋巴結能夠避免傳統淋巴結切除術的不足之處,一方面能夠實現微創和減少出血量,另外一方面能夠顯著提高取材成功率。諸多研究資料顯示,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將發揮巨大作用,其具有以下幾種優勢而被臨床所廣泛應用:(1)明確診斷;(2)經濟實惠;(3)痛苦輕微;(4)耗時少;(5)無需住院等[3]。有學者認為,淺表淋巴結在穿刺活檢時需準確選擇穿刺路徑、穿刺位置以及穿刺長度等,而在超聲引導下能夠完全滿足上述條件,在超聲引導下還能夠動態觀察患者淋巴結的具體形態和具體位置等,便于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進針角度;除此之外,超聲還能有效觀察患者淋巴結周圍血流情況,能夠進行重復探查,避開人體中的重要血管,防止血管損傷,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提高臨床使用安全性。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靈敏度為98.2%(56/57)、特異度為98.6%(138/140)(P<0.05),穿刺活檢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較高(P>0.05)。上述演技結果顯示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