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穎
貴港市人民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在實施剖宮產手術后,腹脹屬于十分常見的一項并發癥,對產婦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除此之外,還可能誘發其他異常變化,例如手術切口愈合不良、子宮復舊等,這些不良反應會延長產婦住院時間,對于康復而言極其不利[1]。由此可見,對于實施剖宮產術后的產婦,有必要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幫助她們盡快恢復腸道通氣,緩解產后腹脹。基于此目的,本文通過對改良型雷火灸展開深入研究,試評價該方式對于剖宮產術后腹脹的改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9年12月~2020年8月,納入我院832例剖宮產術后產婦,按照隨機方式分為A組和B組。A組年齡23~37歲,平均(29.65±0.65)歲,產次1~3次,平均(1.26±0.41)次;B組年齡22~36歲,平均(29.51±0.74)歲,產次1~2次,平均(1.32±0.39)次。比較以上所列舉的年齡、產次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B組行早期康復干預,具體為術后翻身、屈腿、腹部按摩及用藥監管。
A組采取早期康復干預的同時進行改良型雷火灸治療,操作前嚴格執行手衛生,然后點燃灸條插入艾灸盒內, 并將盒蓋扣好,將艾灸盒放置同樣的穴位,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微紅, 深部組織發熱為宜,每日1次 ,每次持續30分鐘。同時另取艾條艾灸雙涌泉穴(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當你用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治療過程中需詢問患者主觀感受,在溫度可耐受的情況下,以皮膚紅潤為宜。
1.3觀察指標 ⑴產后48小時肛門排氣率、腹脹發生率以實際發生數據為準。
⑵統計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然后進行對比,內容包括肛門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時間。

2.1產后48小時肛門排氣率、腹脹發生率對比 A組產后48小時肛門排氣例數為275例,發生率為66.106%;B組產后48小時肛門排氣例數為191例,發生率為45.91%,A組高于B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x2=34.420,P=0.000)
A組腹脹發生例數為141例,發生率為33.89%;B組腹脹發生例數為225例,發生率為54.08%,A組低于B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x2=34.420,P=0.000)
2.2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A組肛門排氣時間為(34.23±2.13)h,排便時間為(22.46±1.25)h,腸鳴音恢復時間為(38.21±2.32)h;B組肛門排氣時間為(46.65±4.32)h,排便時間為(36.32±2.47)h,腸鳴音恢復時間為(50.78±3.66)h。對比兩組數據,A組皆低于B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T=16.472,P=0.000;T=31.980,P=0.000;T=18.508,P=0.000)
雷火灸由古代的“雷火神針”演變而來,以艾絨和中草藥制成,其灸法十分特殊。其名為雷火,就是要把灸法變得像雷霆和地火一樣強大有效。在《本草綱目》中對于雷火灸的前身便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施灸時,降艾灸條點燃后,需要隔十層以上的紙或幾層棉布,然后藥物的熱氣就會直接進入疾病中心。此方式與針灸十分類似,因此亦被稱之為“雷火神針”。明朝以后,后世的醫生對雷火神針進行了改良,并逐漸發展成為雷火灸,在醫院和民眾中廣泛傳播。修改后的雷火灸,像普通的艾灸,使用“懸灸法”遠離皮膚。
在此次研究中,A組產后48小時肛門排氣率為66.10%,高于B組的45.91%,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腹脹發生率為33.89%,高于B組的54.08%,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低于B組(P<0.05)。具體分析為:中醫范疇中認為腹脹是由氣機運行失常所致,若人體升降功能失調,則氣滯之于腹中,難以排出,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強調促進腸道運化功能,以此來快速積氣排出[4]。此次治療中所選的神闕穴位于腹中部,隸屬五臟六腑之本,經過艾灸后可理氣通腑;中脘穴具有疏肝利膽、調和脾胃之作用;天樞穴調理產婦腸腑;涌泉穴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焦躁,引火下行。對以上穴位進行艾灸,能起到調理腸胃,舒經通絡之功效,并迅速緩解諸多消化系統不良反應,最終改善腸胃功能。
綜上,剖宮產術后產婦在采取改良型雷火灸治療時療效顯著,另外也能改善腸道功能, 與傳統型相比具有安全可靠, 減少人力耗損, 簡單易行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