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海玉
(北京科沃施農業技術有限公司,100029)
奎海玉,長期從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電話:15010469908
在我國司法制度日趨完善,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的形勢下,玉米新品種權糾紛仍屢屢發生,不僅擾亂了種子管理秩序,還給權利人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據調查,侵權主要是由品種權人及種子企業(以下合稱為權利人)的親本流失造成的。目前種業侵權主要集中在南繁基地和種子生產基地,1項南繁育種企業調研數據顯示77%的企業的育種材料被剽竊過,侵權形勢嚴峻。在種子生產基地,竊取親本種子、“掏地溝”等行為依舊猖獗。雖然權利人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應對,但由于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受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親本流失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挫傷了權利人育種創新的積極性。因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親本保護研究勢在必行[1]。
2013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認定了26個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這些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東北地區,其中面積最大的種子生產區域集中在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為新疆)。
以甘肅和新疆為例,這2個地區玉米種子生產的主要特點為:生產集中在農村,生產基地分布廣、面積大、管理寬松,參與的人員多,生產的品種多,成本投入高,親本種子由農戶或職工(以下合稱為制種戶)播種,制種戶經驗豐富等。
以上特點對玉米種子生產來說,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生產面積大,勞動力投入多,制種戶經驗豐富,保證了種子的產量和質量。不利的方面在于:管理寬松,參與人員多,親本種子由制種戶播種等特點為侵權者竊取親本種子創造了條件。
在種子生產基地,侵權人一般通過非正常渠道盜取親本同時安排制種,在盜取親本的當年春季播種,進行雜交種的生產。侵權人在秋季雜交種收獲后將其作為農業用種發往全國各地適合種植的區域銷售,牟取非法利益,使得被盜取的親本在當年實現商業價值。對于小面積市場緊俏的新品種或鮮食玉米品種,由于其親本種子緊缺,侵權人則在生產基地盜挖親本,行業俗稱“掏地溝”,然后進行擴繁,用于研發育種,或為下一年的大面積生產做準備。侵權人一般通過與制種戶、村委會及權利人內部員工配合實現盜取親本的目的,因為這些群體熟悉生產基地情況及制種流程,容易接觸到親本,但對于權利人來說,這些群體的參與給親本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目前種業親本流失現象普遍,親本保護制度大多不完善,漏洞多,固定證據和維權都很難,很多親本流失后無法追回[2]。
好在大部分權利人高度重視親本流失問題,也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非常值得借鑒。這些措施包括:一、設定專職人員管理親本,杜絕內部信息泄露,拒絕“人情種”流出;二、嚴格測量制種戶的每一塊制種地,精量發放親本,如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采用GPS手持機對地塊精確測量,并繪制地塊地圖,隨時檢查制種戶播種情況,預防制種戶私留;三、及時收回制種戶手中剩余的親本,杜絕販賣;四、與誠信度高的制種基地合作,簽署約束力強的合同,提高制種戶履約能力;五、對制種戶分戶建檔,精確控制親本使用量及雜交種產量,對親本使用量做到有據可查,可實現親本溯源;六、產前培訓,如新疆華西種業有限公司重視親本保護培訓,每年播種前組織技術員、制種戶、村委會以及連隊干部進行親本管理培訓,明確親本使用要求和違約責任,提高親本保護力度[3]。
通過查閱文獻,走訪行業資深的生產管理人員,與生產基地制種戶交流等方式探明親本流失途徑,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
第一種,侵權人勾結個別不守誠信的制種戶倒賣親本種子。侵權人在準確掌握生產基地、雜交種及其親本品種組合信息后與制種戶聯系,勾結個別不守誠信的制種戶欺騙權利人私留親本種子,并以高價購買,達到不法目的。一般情況下,被勾結的制種戶會通過虛報親本播種量達到私留親本的目的。
第二種,在制種地盜挖親本。侵權人在制種基地盜挖親本是玉米制種基地親本流失的最常見形式之一。筆者曾向一位鮮食玉米生產管理人員了解到,鮮食玉米制種同樣無法逃脫親本被盜挖的困境。這位管理人員講述了1件親身經歷的案例,2017年他在新疆某村負責50畝(3.33 hm2)某鮮食玉米新品種雜交種子的生產,當時該批親本種子數量緊缺、發芽率低,為了有效控制親本使用量,安排生產團隊員工負責播種。播種期間,他們偶然發現有2塊制種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盜挖親本的情況,立即報警,公安機關迅速介入調查。遺憾的是公安機關沒能找到盜挖人員,也沒有掌握到其他關鍵性證據,最后流失的種子未能追回,案件也沒有結果。
第三種,員工泄密或盜竊親本。權利人未對內部員工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在職員工或離職員工泄露生產基地、雜交種及親本信息或利用職務便利盜取親本是導致權利人內部出現親本種子流失的主要原因。
針對親本流失現狀及其表現形式,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親本保護存在的具體困難。
主要原因是權利人親本管理涉及面廣,可能造成流失的環節較多、不可控因素多,保護政策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①員工盜竊親本 內部員工泄露信息或參與盜竊是親本流失的重要原因。此處援引1個案例進行說明,筆者通過裁判文書網查詢到T某某侵犯商業秘密一審刑事判決書,該判決書顯示,自2015年10月T某某在湖北K某種業公司工作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盜取了多個玉米親本種子,提供給他人,并親自指導他人秘密生產玉米新品種,以換取高額報酬,創造預期利潤61萬余元。T某某的行為給湖北K某種業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9年4月19日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T某某犯侵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可見員工泄露商業秘密和參與親本盜竊的后果是極大的。
實際生產中,部分權利人因管理成本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未能與全部或部分親本核心關聯人員簽署保密協議或禁業限制協議,或未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泄露保密信息和盜取親本應該承擔的違約金,降低了在職員工或離職員工利用職務優勢盜取親本的違法成本,增加了員工參與盜竊親本的風險。
②缺少專職管理人員 部分中小企業為控制成本,沒有設定專職人員或部門從事親本管理,而是讓員工兼職管理。一般而言,由于本職工作占用時間多,兼職員工沒有足夠的精力做好親本管理工作。
生產基地管理能較大程度防止親本流失,但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困難。
一是優質基地選擇難。基地競爭激烈和對生產基地不熟悉是部分權利人難以選擇優質基地的重要原因,如果制種戶誠信度低,會增加其與侵權人勾結倒賣親本的機會。
二是由于制種面積大,權利人很難精確測量每個制種戶的生產面積,無法精量發放親本種子,導致親本發放數據不準確,個別制種戶則利用這個機會私留或虛報面積,以騙取更多親本,這些親本將很有可能被侵權人巧妙利用。
三是由于制種戶多,生產面積大,權利人往往沒有足夠精力對制種地塊的父本割除情況進行徹底檢查,如果未徹底割除的父本雌穗發育成熟,高純度的父本繁殖材料則很有可能落入侵權人手中。
大部分情況下,權利人在播種前僅與村委會或連隊簽署1份種子生產總合同,而不與每個制種戶單獨簽署分合同。主要原因是制種戶數量多,個別制種戶有時會提出個性化或過分的要求,而引發矛盾,占用大量管理時間。如果未簽署分合同的個別制種戶違約,基于合同相對性的原理,權利人只能持總合同向村委會或連隊主張權利,而不能直接向制種戶主張權利,影響權利救濟效果。部分權利人簽署的合同沒有明確約定親本流失后違約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或違約金數額,即便訴訟也很難獲得滿意的賠償。
一是固定證據難。由于生產基地的種植面積大,基地管理寬松,參與人員多,一旦親本流失,大多數情況下權利人很難明確侵權主體和親本流向,流失數量、造成的損失、倉儲地和繁殖情況都難以確定,導致難以固定證據。
二是權利人維權經驗不足。部分權利人由于缺乏維權經驗,出現親本流失情況后不知道如何救濟,未能及時向農業主管部門或公安機關報案,導致證據滅失,錯失維權時機。
為有效控制親本流失,筆者提出以下親本保護對策,為親本保護提供借鑒。
權利人應采取一切可能制訂全面的親本保護制度并不時更新。制度應該涉及親本保護的目的,適用范圍,保護措施,執行主體,權利救濟,親本生產、倉儲、使用等環節的管理措施及流程,信息保密、權利救濟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及操作規范。
①信息保密措施 建議權利人在內部管理中將親本種子繁殖材料作為商業秘密進行保護,并采取一系列必要的保密措施,如嚴格控制親本流通環節,對生產基地、雜交種信息及親本名稱使用代碼命名管理,避免掌握親本包裝標識代碼與品種真實名稱關聯的員工單獨操作親本等。
②加強員工的合同約束力 建議權利人對能直接接觸到新品種親本的核心工作人員簽署保密協議或禁業限制協議。針對離職員工,建議合同雙方在親本繁殖材料利用和其他有價值的技術信息處理方面做出重點安排和約定,預防內部工作人員泄露保密信息或盜取親本。
③專門管理 設專職人員或專門部門管理親本,包括親本保護制度的制訂、生產監督、保護措施的執行、應急方案實施、專業知識培訓等內容。新疆華夏農業有限公司的做法比較新穎,該公司設定2名人員對親本進行專職管理,加強了相互監督,值得行業同仁借鑒。
一是盡量與每個制種戶簽署分合同,從合同約束層面降低制種戶可能被侵權人利用的風險。
二是明確親本用途及法律責任。權利人與制種戶或種子代繁公司簽署書面合同,約定發放的玉米親本繁殖材料僅用于合法生產,明確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提高違約賠償數額。違約金數額不易確定的,建議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在300萬元法定侵權賠償范圍內,雙方協商約定違約金數額。
①生產基地選擇 盡早磋商落實基地,提高獲得誠信度高的制種戶優質基地的機會。對于小面積新品種、鮮食玉米等種子的生產,建議選擇管理區域相對封閉的生產基地,如具備自有產權的生產基地、農場等。對不熟悉的生產區域,可以尋求當地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協會或經驗豐富的行業同仁的幫助。
②精量發放親本 發放親本前應準確測量播種面積,發放親本數量建議少于實際播種量,待出現親本短缺情況再通過補發等方式完成播種,防止制種戶私留親本。生產團隊應在每天播種結束后,收回播種機內的所有親本種子并集中存放,同時計算親本的日使用量并登記,再次播種時按需發放親本,不斷重復以上操作直至播種結束。對大面積制種地的播種,可以借鑒新疆陽光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谷)的做法,陽光谷雇用播種機進行專人操作,員工將親本種子直接倒入播種機,當天播種結束后從播種機中回收剩余親本;2人同時監督一塊地的播種進度,有效減少了其他人員接觸親本的機會。
③親本回收 播種結束后與制種戶或機械播種人員對剩余的親本進行多次確認和回收。對于已經混雜或失去種用價值的親本種子,應及時銷毀或滅活,不要留給制種戶。
④父本割除 母本授粉結束后及時割除田間父本植株,并組織生產人員對生產地塊進行檢查,確保父本不作為有價值的繁殖材料進入育種和制種等環節。
⑤親本管理記錄 權利人應對每個制種戶建立生產檔案,并建立完整詳實的親本管理檔案,記錄包括但不限于親本的接觸人員、存儲數量、質量狀況、品種編碼、領用情況、損耗數量、倉儲情況、回收及制種戶情況等信息。
一是設置舉報獎勵。權利人應制訂和發布關于生產基地親本侵權舉報獎勵制度,同時設立舉報電話、匿名信箱等舉報途徑,向制種戶、村委會、生產連隊等群體宣傳舉報獎勵標準,全力收集販賣、盜挖、私留親本的線索。
二是固定證據。權利人或生產團隊應持續監督制種區域內的制種情況,以確定是否有親本流失的情況發生,播種期間應重點排查陌生車輛和人員,重點關注倒賣和盜挖親本的行為。權利人應采取一切合法手段對親本流失情況做重點調查,明確侵權人,掌握親本流失數量、親本繁殖地、倉儲地等關鍵信息,為采取法律行動做好準備。
三是公力救濟。權利人在掌握有效舉報線索或發現親本流失情況后,應及時采取限制侵權人、攔截親本、固定證據等措施,第一時間向農業主管部門反映,并向公安機關報案,對侵權人重拳出擊,必要時及時提起訴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