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瓊
(山東省青島第66中學 山東青島 266031)
“由于歷史學科獨特的學科特點,在還原歷史真相、探索歷史規(guī)律、學習歷史經驗的過程中,天然地體現(xiàn)著尊崇先輩英雄、維護民族團結的家國深情。”因此,歷史教師更應堅守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體會歷史、升華感情,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家國情懷素養(yǎng)。對此,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際結合課本資源開發(fā),嘗試對培育家國情懷的歷史教學進行探索。
歷史課程資源中蘊含著大量家國情懷素材,歷史教師應充分挖掘其中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難度比較大的實踐活動。雖然歷史課程標準已經頒布,但山東省在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才開始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無論是教材還是課標都處于磨合狀態(tài),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落實,常常出現(xiàn)滯后于理論認識的現(xiàn)象。
筆者以“辛亥革命”為例,對岳麓版和統(tǒng)編版教材進行對比分析。統(tǒng)編版教材將“辛亥革命”放在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課標(2017修訂版)關于“辛亥革命”的課標要求是:“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而岳麓版教材將《辛亥革命》放在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分奮起(第15課),課標(2011版)關于“辛亥革命”的課標要求是:“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雖然課程設置位置變化不大,但統(tǒng)編版單元重點卻更加強調事件的完整性邏輯性,用語更加嚴謹,增加了對孫中山思想“三民主義”內容的研究。筆者對兩種版本進行了對比分析:

表1 教科書“辛亥革命”子目統(tǒng)計表
比較與思考:從形式上看,岳麓版將辛亥革命的背景與過程單獨列出,便于學生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將辛亥革命的結果和意義“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放在最后,邏輯上不是特別清晰,內容編寫符合課標要求,但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次民主革命的特點還不夠突出,對其意義探討和認識不夠深入。而統(tǒng)編版廣義上同屬“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革命背景說法比較準確,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放在一起,作為辛亥革命的經過、結果,聯(lián)系性和邏輯關系比較強,最后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作總結,符合時代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就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編寫形式、內容而言,統(tǒng)編版教材更加全面、邏輯性更強[2]。

表2 課文系統(tǒng)比較

表3 圖像統(tǒng)計
比較與思考:歷史教科書的課文系統(tǒng)主要有緒論性課文、基本課文、補充課文和史料課文等。從表中分析可以看出,岳麓版和統(tǒng)編版課文總字數相差不多,但統(tǒng)編版基本課文要多于岳麓版,統(tǒng)編版增加了清末新政和四川保路運動,使內容更加完整。統(tǒng)編版縮短了補充課文也就是輔助系統(tǒng)的內容,但增加了圖像史料及注解,在“辛亥革命”這部分內容中,有孫中山人物肖像圖,三張照片分別是中華民國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時的合影、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得票數、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與北洋將領合影,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孫中山以16票(每省一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圖片證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依法有效性,符合史料實證要求。而袁世凱與北洋將領的合影暗含著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力量鉗制,預示了未來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另外,統(tǒng)編版教材中圖像的使用比岳麓版增加了一倍,尤其是著作書影的運用,比較重視對書籍史料的研究,這也是高考命題趨勢“脫教材”背景下,教科書信息密度更大的表現(xiàn)[3]。
筆者結合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將本課設計為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初見,民主之潮——在偶然與必然間分析背景”“燃燒,革命之火——在困境與功績中講述過程”“再見,封建帝制——在變化與不變中討論影響”“感悟,辛亥精神——在追憶與傳承中感悟家國情懷”,為學生滲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信念,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家國情懷培育方面,重點通過裴多菲對生命、愛情、自由三者之間關系的分析,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林覺民在參加黃花崗起義時,對妻子的依依惜別之情,“舍小家保大家”的報國之情。通過對早期革命的分析,學生直觀感受到前14次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但革命火焰不息、革命精神不斷,“雖九死而猶未悔”,感悟革命黨人不屈不撓、堅韌不拔、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引導學生明白武昌起義成功的必然性,熏陶學生的愛國情懷。
統(tǒng)編版與岳麓版相較還是有較大變化的,首先是體系的變化、內容的豐富,摒棄了現(xiàn)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專題史編撰模式,順應了眾多師生多年的呼聲,最明顯的感覺是當代史內容的增加。其次,深感信息密度增加了許多,學習任務加重,全球視野在教材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視野更加廣闊。這些既可以成為家國情懷培育的素材,也增加了其培育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