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
看著今天孩子們繁重、疲憊的學習生活,不由得想起我們小時候貧窮但卻快樂的時光:春天里與小伙伴們一路奔跑在原野上放飛自制的風箏,夏日里滿身汗水跳進村前的河塘中學會游泳扎猛子,秋夜的月色下躲貓貓躲進隊場上秸稈堆里常常忘記了回家,冬日的雪后清晨一邊堆著雪人一邊打起雪仗……
孩子,今天的你玩什么呢?望不見盡頭的作業,常態化的補課,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或許已經把時間裝得滿滿當當。
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的星火,點燃了求知的好奇心。孩子們在輕松快樂、自由自在的氛圍中,覺得一切都那么有趣、神奇,都期待觸摸、體驗。天上的星星,水中的游魚,原野上的野花,草叢中的昆蟲,都可成為親切的玩伴,萌生縹緲的遐想,生活就如童話。童年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這一次卻是可以刻骨銘心、可供一生無窮回味的。
玩的能量,充沛了成長的內驅力。充分釋放游戲和娛樂的能量,可以在色彩繽紛的場景中幫孩子們啟動生命成長的內在動力,引導他們發現自我、追尋自我、展現自我,使其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
玩的世界,也拓展了生活的豐富性。中農大的何慧麗老師是鄉村建設的老志愿者,她對記者講過:小時候因為沒有現代的聲光電,使我從小就對大自然的天地四季運行心存敬畏之感。小時候的經歷,還讓我對家禽家畜及其他動物有著豐富的感情。愛干凈的豬、肺氣炸了的牛、受驚的小兔子……這些體驗滋潤了我的童年。
玩,也是教育的真諦。
這是一種別樣的學習場景。如近些年開始盛行的研學旅行,寓教于游,學生們結伴出走,向著藏在深山的村莊,去踏訪民情的變遷;向著紅色文化的圣地,去諦聽歷史的回聲;向著現代科技的殿堂,去感受社會發展的聲勢。在一個更廣大的天地里拓展知識視野、熏染家國情懷和沐浴現代文明。
這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如北京史家小學以“無邊界”課程建設拓寬學生成長的真實場域,開展古文字繪畫、整本書閱讀、詩詞吟誦、漢服禮儀、文言小劇、文言思辨、“本草電臺”等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還有不少學校,正在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式、情境化、項目制等多種新型課堂學習方式。
這也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樣態。走進一些校園,讀書節、運動會、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等各種特色節日創意無限,廣大學生噴涌出了濃烈的學習興趣。還有創客、詩社、球類、藝術、科普等形形色色的學生社團,搭建起生動活潑的成長平臺。在特色化辦學和個性化學習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展示生命的張力,煥發蓬勃的朝氣。
當然,玩還是成長的藝術。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自有不同的生命色調和成長主題。“業精于勤而荒于嬉”,隨著學業的進步和事業的發展,需要有越來越多的聚焦和投入。童心永不泯滅,但玩興則應收放有度,揮灑自如。
玩,自然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是,愛而知其惡,其中也有誘惑,也有陷阱。如由網絡游戲伴生而來的網癮,已成一種嚴重傷害青少年身心的頑疾,令許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毀滅之路,切不可掉以輕心。
手機這一智能化的玩具,也是個性化的學習工具。孩子們很樂于享受手機給學習帶來的極大便捷,也很容易迷戀于“搜索效能”和“算法推薦”,被“事實越來越多,真相越來越少;信息越來越多,思想越來越少”的網絡現象誤導。我們還得有足夠的警惕,在教育中強化學生網絡素養,幫助他們在漫天的碎片化信息的迷失中找回初心,在溫暖的虛擬化繭房的包裹中解放自我。
玩,也需要學習,需要智慧。著名科學家顏寧曾在答記者問時講道:我自己覺得有一點天真會比較好。特別是實驗科學,你在做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枯燥,你會不斷地重復,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些童趣在里面,會讓你整個人始終是一種比較樂觀、比較開心的狀態。
愿我們永葆一顆快樂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