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而小學階段正是教育的關鍵起點,特別是在語文學科中,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的教學提升是較難克服的,為此,教師要通過分析和研究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心理教育角度去創造課外閱讀的教學條件,推動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以此提高自身的閱讀經驗,進一步有效提升綜合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課外閱讀;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9-0005-02
【本文著錄格式】徐之英.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21,20(09):5-6.
處于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其心理健康是受到一定影響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上的發展,還要重視其心理健康的教育。通過豐富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熱情,充分地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并且享受閱讀,以此不斷地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根據更多的閱讀經驗,采取能吸引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將圍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留守兒童課外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研究和分析。
一、在目前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在許多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認為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學好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便可以了,從而忽略了課外閱讀能帶給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課外閱讀對留守兒童的啟發性。但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素質教育的當下,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存在忽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問題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進行改革的。
(二)閱讀資源缺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有許多學校開始重視課外閱讀的教學,但在一些農村地區的小學,其文化知識的宣傳是比較落后的,沒有書店也沒有建立圖書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能接觸到其他的閱讀資料,也因而導致了他們對課外閱讀興趣的缺乏。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生,他們只能在課堂中收獲知識,在家庭中缺乏了父母的監督和培養,只能接受父母帶來的精神物質,在學習上很難起到作用,雖然父母在教師的溝通下幫助孩子購買了課外閱讀資料,但沒有陪伴和指導的環境下,學生的閱讀意識仍舊是薄弱的。
(三)學生的興趣不足
小學時期的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興趣是比較缺乏的,他們的玩心比較大,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外閱讀并自己去尋找閱讀資料的學生是非常少的。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而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展的優勢和課外閱讀文本資源豐富的條件,帶領學生建立一個氣氛活躍的課外閱讀課堂,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加強閱讀的主動性。
二、有效改革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靈活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良好課外閱讀環境
在信息科技時代的不斷發展下,越來越多的學校改善了教學條件,建立了多媒體設備等信息技術教學環境,教師便可以利用這一優勢進行課外閱讀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充分地深入閱讀,靈活利用信息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構建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質量。
在閱讀資源不足的教學條件下,信息技術無疑是一個構建良好課外閱讀環境的輔助工具。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載課外閱讀文本和期刊等資料,然后利用媒體進行教學,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句子的摘抄,記錄閱讀時具有意義的句子,充實精神情感的同時,也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有聲閱讀,讓學生通過聽的形式來進行閱讀,在聽的過程中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形成聽覺沖擊,有效地吸收閱讀的內容,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閱讀環境。
以上案例表明,良好的閱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閱讀氣息濃烈的環境中,閱讀的欲望會更濃烈,也因此更有閱讀興趣,使得他們想要去尋找閱讀資源的興趣,在空余的時間進行閱讀。
(二)創設閱讀活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性
在教育的過程中,實踐對學生來說是最能體現學習效果的手段,同樣的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在教學中其實踐性同樣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創設一些閱讀活動,進行閱讀的展開交流,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利用閱讀來提高自身的言語組織能力,并學習到其他更優秀的閱讀方法,有效強化自身的閱讀水平。
為了使學生的閱讀效果得到呈現,教師可以創設具有閱讀針對性的活動,可以開展“閱讀知識競賽”“寫作比賽”等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地參與,采用獎勵機制,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將平時積累的閱讀得到有效實踐。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班級中展開活動,教師通過指定的課外閱讀書籍,比如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教師便可以拓展到《水滸傳》的閱讀,教師通過人物和情節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讀后感的分享,采用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水滸傳》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采用的言語風格,以及自己在閱讀后有哪些感想,通過閱讀不斷地滲透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更多的閱讀實踐性。
以上案例表明,對留守兒童來說,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情感上的寄托,更是心靈上的安慰,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的同時,能夠在閱讀中充實自己,并且在閱讀活動中能夠展現自己,對于他們建立自信也起到很重要的幫助。
(三)趣味化閱讀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無論是在哪個教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第一關鍵,在課外閱讀的教學中更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更好地拓展他們的閱讀經驗的積累,才能在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上越來越好,其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學生寫作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作用,而趣味化閱讀教學便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不斷地深化其教學模式,改善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守株待兔》一課時,教師便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講解,讓學生能更輕松地掌握文言文的內容和重點知識,然后教師再銜接課外閱讀文本《南轅北轍》的故事,利用相似的故事來滿足學生聽故事的需求,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來吸引他們對課外書籍的閱讀興趣。在教師講完后,可以讓學生來將自己閱讀過的課外故事與同學分享,讓他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展現自己的機會,并享受其中的快樂,以此點燃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更主動地去進行閱讀,并能在同學之間分享和交流,從而彼此促進閱讀的水平。
以上案例表明,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課外閱讀教學基礎,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來保持學生的閱讀熱情,以此為學生的閱讀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開發閱讀條件,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
在義務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下,對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在閱讀方面的數量要求更是提升到不能少于四百萬字。而想要完成這一目標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閱讀條件便是一大障礙,其閱讀材料是短缺的,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書籍和讀物等都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學校和老師要不斷地去探索和實踐,為學生開發更多的閱讀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
最主要的是,留守兒童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其主動閱讀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并且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是生活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撐,這并不能給學生的課外閱讀帶來幫助。基于此,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鼓勵他們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書籍的購買,挑選一些適合這個階段閱讀的課外讀物,例如《小王子》《十萬個為什么》《四大名著》等書籍。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建立一個“閱讀圖書角”,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的課外閱讀書籍分享給班級的其他同學,這樣學生的閱讀資源便會豐富,學生能涉及的圖書也更廣泛。
以上案例表明,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為學生擴展閱讀條件,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機會,能有效營造閱讀空間的氛圍,并且在閱讀中提高留守兒童愛閱讀的習慣,讓他們能在閱讀條件中充實自己,也為他們提供一個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機會。
綜上所述,教育的改革對學生的閱讀要求越來越高,留守兒童的閱讀教學問題是教育現狀下面臨的重要挑戰,學校和老師要不斷地調整課外閱讀教學的條件和方法,幫助學生能更好地培養閱讀能力,有效提升閱讀水平以及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尹山東.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小學留守兒童閱讀教學[J].中華少年,2015(22).
[2]李振忠.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20(7).
[3]嚴蓓蓓.讓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邁上新臺階[J].小學教學參考,2019(24).
附? ? 注
本文系金昌市2020年度教育科研課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編號:KTLX[2020]082)成果。
作者簡介:徐之英,女,1977年生,甘肅永昌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