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越來越成為教育界甚至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頒布之后。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培育目標,“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浪尖,以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主的,促進學生提升發現、實證、推行和批判能力,以閱讀內容項目化和教學設計情境化為主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對于培育高中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和深化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9-0103-02
【本文著錄格式】程丹.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09):103-104.
近年來,“思辨性”成為語文教育領域的關鍵詞,這不僅體現在相關研究性文章數量的不斷增多上,也體現在中高考命題趨勢上。注重培養學生“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不僅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已成為目前語文教育界的共識。
一、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設計的現實依據
當今的時代是科技革命的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智庫、AI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不斷沖擊著人類社會,對于我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和新的人才培養規格,國家制定了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旨在培養高中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品質、“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和 “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為了落實這些核心素養,設置了12條課程目標,并借助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18個學習任務群實現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習質量要求。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作為必修課程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和“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重要載體。該任務群與文學閱讀與寫作目標、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目標以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目標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思辨性閱讀教學旨在引導高中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發展學生實證、發現、推理和批判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邏輯性的提升,進而提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而在以往的教育當中,我們雖然在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方面有不自覺的運用與強調,但是在邏輯抽象思維教育方面則呈現嚴重短缺的現象。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思辨性閱讀教學來彌補這項短板,增強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深刻性。
二、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思辨性閱讀教學”是通向“思辨性閱讀”具體化、實踐化的重要橋梁。這種教學模式沖擊了以往傳統的教育形式,打破了固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重講授、輕質疑,重老師、輕學生的傳統教學觀,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觀,教學從關注學科走向了關注人,從原來的重過程轉向重結果,師生相互交往、互動,實現對文本的解讀和重構,改變學生認識特點,訓練學生的論證說理能力。在師生共同創生和開發課程的過程中,高中生不斷拓寬思維活動的寬度與深度,重構原有認知結構,探索新的未知領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發現、實證、邏輯、發散和創新思維的高階思辨性教學活動。
“思辨性閱讀教學”不僅是新課改教學觀的要求,也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思想不謀而合。從思想來源上看,建構主義理論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及皮亞杰、維果斯基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從思想構成上看,分為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觀三部分內容;從思想層次上看,建構主義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兩個層次。總的來說,建構主義吸收了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信息加工理論、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等思想,強調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面對“思辨性閱讀教學”文本,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基于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主動構建對文本進行信息加工,構建自己的觀念。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從微觀上汲取細節,從宏觀上搭建框架,從而形成那個完整的信息鏈,借助合作學習和教學情境,透過現象探索本質。
三、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設計的實施建議
(一)教學設計情境化
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新課改提出,教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確保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性。教師要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著力推進以情境為載體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
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環節中,教師不僅要備課也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現有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的差距,利用維克多·雨果最近發展區原理,引導學生在現有素養上不斷追求更高水平。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教師要不斷地嘗試和學習新的教學工具和智能化教學設備,使其為我所用,增加課堂內容的信息量,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寬度。在強調情境教學的今天,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工具或者技術可以將真實世界引入到課堂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增強學習的體驗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開發課程資源,利用大數據、智庫等多種平臺,實現資源與現實,現實與課堂相互銜接,使社會熱點成為學習資源,公眾事件的多種聲音成為討論、分析的資源,拓展學生閱讀領域,使學生認識到思辨性閱讀不僅僅局限于一種文本閱讀,而是貫穿高中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透過實踐表現,走向事件的內核與實質。合理開發思辨性閱讀學習資源,構建多層面、多角度的立體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體驗感、學生學習的深度、思維邏輯性和深刻性。
(二)閱讀內容項目化
圍繞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將閱讀內容劃分為若干個項目并進行實施。教師可以打破原有的單篇教學的傳統模式,根據課程標準對課本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分成若干個項目,為每個學習項目設計教案,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辨析每個項目內容。文本論點呈現的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論據呈現的種類、論證方式等都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項目進行設計教學。當然,單獨的一篇文章也可以作為一個項目,通過組織高中生共同閱讀、合作探究,進而把握論述文閱讀的一般方法。不管教師采用何種項目分類,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著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促成學生有意義地進行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使學生在體驗式項目學習中發展自身推理、發現問題的能力、實證和批判的能力。另外,思辨性閱讀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論述文文本教學,創造性地引入非論述文文本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思辨性閱讀應該貫穿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過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提升高中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對于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現實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符合新時代對于高中生培育目標提出的新需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批判 性思維教與學[M].鈕躍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北京華美杰爾教育研究所.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大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 褚樹榮.思辨何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解讀[J].語文學習,2018(8).
作者簡介:程丹,1980年生,江蘇徐州人,本科,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