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德 戴天林
摘 要: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有38 件廣播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本文以部分獲獎廣播作品為例,分析其在創新創優方面的突出特點。筆者認為,獲獎廣播作品在選題、立意、表現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值得業內同行學習借鑒。廣播人要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努力創作出更多的廣播精品佳作。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廣播作品;創作精品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3-0009-04
一、引 言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新聞界同仁對獲獎的作品十分關注。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廣播作品從消息、專題、評論、訪談、直播和編排六個獎項類別進行角逐。最終,38 件廣播作品脫穎而出,其中一等獎9 件、二等獎11件、三等獎 18件。這些獲獎廣播作品是廣播人堅持守正創新、牢記職責使命、扎實踐行“四力”、用心用情創作的精品力作。獲獎作品的作者在抓好重大題材方面狠下功夫,他們聚焦我國政治、經濟、社會領域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從多視角有深度地進行采訪報道,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新聞價值觀,弘揚了新時代的奮斗精神,產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他們采寫的廣播作品具有立意高遠、富有表現力、制作精良等特點,同時展示了廣播人強勁的腳力、獨到的眼光、透徹的思考、精彩的筆頭,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二、獲獎廣播作品分析
(一)廣播消息聚焦重大新聞事件,內容上有亮點
廣播消息是迅速簡明報道新聞事實的新聞作品。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廣播消息獲一等獎2件、二等獎3件、三等獎5 件。分析獲獎廣播消息,我們可以發現,記者視野開闊、眼光獨到,高度關注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新聞事件,第一時間進行采訪報道。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全國各地的廣播人滿懷激情、深入一線進行采訪,他們把自己的足跡寫在大地上、把自己的汗水灑在泥土中,讓廣播消息更接地氣、更有溫度。他們采制的獲獎廣播消息選題重大,具有把握時代脈搏、唱響時代主旋律等突出特點。
獲一等獎的廣播消息《5G技術助力國產機器人完成全球首場骨科實時遠程手術》是一件反映我國科技發展進步題材的好作品。這條廣播消息時長3分47秒,它以“現場實時解說+同期”的形式報道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手術的關鍵步驟和獲得成功時的動人場面。它的題材既厚重又新鮮,在電信和華為5G技術的支持下,國產機器人首次實現了遠程實時操控,并且首次同一時間完成兩臺遠程手術。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機器人遠程手術技術正式進入臨床實際應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件作品新聞時效性很強,廣播特色鮮明,記者敘述富有畫面感,現場音響運用得當,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播消息《云南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冠名發票智慧旅游繼續領跑全國》也是獲得一等獎的作品。它在選題上也與眾不同,很有亮點。云南是全國旅游大省,也是全國智慧旅游的領軍省份。首屆“數字云南”區塊鏈國際論壇開幕式上,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冠名發票通過“游云南”APP正式開出。區塊鏈電子冠名發票的開出,讓云南繼續在智慧旅游上快人一步、領跑全國。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智慧旅游在全國旅游業發展中具有示范意義,這一點值得充分肯定。
廣播消息《山東能源肥礦集團梁寶寺能源公司“11·19”火災事故11名礦工安全升井》關注火災事故中礦工的生命安全,在很短的篇幅里傳遞了廣大聽眾急切想要了解的信息。廣播消息《武鋼一號高爐永久停爐將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聚焦我國鋼鐵行業領域里的一個重大新聞事件,深化了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廣播消息《中俄首座公路跨境大橋成功合龍》,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報道了“大橋合龍”這一具有國際影響的新聞事件,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這幾件作品選題重大且各具特色,新聞報道及時、準確、生動,均獲得二等獎。
(二)廣播評論旗幟鮮明,敢于“亮劍”
廣播評論是對新聞事件等進行評析和說理的作品,包括以評論為主的述評性節目。廣播評論采寫難度比較大,出精品很不容易。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廣播評論獲一等獎1件、二等獎1件、三等獎1 件。這幾件廣播評論作品對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發表觀點意見,導向準確,針對性強。特別是對一些反面典型敢于“亮劍”,針砭時弊,很有力度。
2019年是基層減負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記者在武漢市的一些社區采訪發現,政務APP太多增加了基層負擔,繁瑣、重復的工作讓社區工作人員深陷“指尖上”的煩惱。獲得一等獎的廣播評論《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運用實際案例對這種形式主義帶來的危害進行剖析,引起了武漢市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隨后進行強力整改。這件作品觀點鮮明、論證嚴謹,體現了廣播評論的“亮劍”精神,對減輕基層負擔起到了明顯的輿論監督效果。
位于寧夏自治區的西海固是習近平總書記和全國人民牽掛的地方,閩寧對口幫扶是他當年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并且親自抓對寧夏的對口幫扶工作。廣播評論《述評:西海固能夠如期脫貧嗎?》通過采訪脫貧戶、企業家和中央黨校的專家學者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并從激發當地群眾自身動力、改善生態環境、移民大搬遷、全國各地無私支援、對口幫扶等方面對西海固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和成功經驗進行分析解讀。這件作品選取典型事例,論述準確深刻,獲得了二等獎。
(三) 廣播專題深入挖掘,角度新穎
廣播專題是從不同角度報道同一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社會現象的新聞作品。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廣播專題獲一等獎3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5件。這類作品的競爭特別激烈,獲獎者可謂是技高一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但在一些地區,違法采伐、違法占地、違法建設等行為仍然存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曹園”就是這樣一個反面典型,而且存在時間長達十余年,成了大規模違建的代名詞。廣播專題《神秘“曹園”》對“曹園”毀林違建事件進行曝光,在輿論監督方面很有力度。記者對這一事件進行深入采訪,并持續在媒體上公開進行監督報道。后來,黑龍江省相關部門把“曹園”內違法建筑全部強制拆除,“曹園”主人及相關負責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提起公訴。這件作品敢于碰硬,用事實說話,證據扎實,給人以啟示和警示,獲得一等獎。
廣播新聞專題《一件批復映初心》也是獲一等獎的作品。2019年8月,一件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霍州基層干部的動人往事在三晉大地流傳開來:27年前,霍州市三位基層干部去福州市出差遭遇“黑車”,向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寫信投訴,很快就得到回應:查處黑車,退還多收的車費,整改措施在報紙上公開……這封珍貴的回信被霍州黨員干部收藏至今。這件專題作品的主創人員兩赴霍州市進行采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故事的親歷者、信件的保存人張玉生說,這件事情就是領導干部、共產黨人怎樣為人民服務的一個絕好事例。這件作品構思巧妙,把真實的歷史事件加以故事化表達,使之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通過當事人的回憶講述,還原了一件批復如何成為經久不衰的黨課素材,揭示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深刻內涵。
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要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廣播專題《黃河灘區脫貧大遷建》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真實報道了山東省斥資260億元,通過5種方式,徹底斬斷7市17縣60萬灘區百姓的貧窮根源。這件作品通過一些生動感人的細節,刻畫了山東省的廣大黨員干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用真招實招實現精準脫貧,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具體實踐,也獲得了一等獎。
廣播新聞專題《他們等不起,我怕來不及——發聲者》關注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彰顯“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的主題。廣播專題《我家住在解放路》聚焦全國各地的“解放路”,以小見大、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祖國各地的巨大變化與輝煌成就。廣播專題《百年南開,弦歌不輟》以南開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紀念日為切入點,講述了百年來南開人在不同時期為國奉獻的動人故事。廣播專題《歸棲》以珍稀候鳥歸棲為切入點,反映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山區庫區生態環境明顯轉好。這幾件廣播專題選題獨到,立意深刻、表現技巧上各有所長,均獲得二等獎。
(四)廣播訪談直抵心靈,動人心魄
新聞訪談節目是主持人與嘉賓就新聞人物、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進行討論的談話作品和新聞人物訪談作品,一般要求主持人與嘉賓現場交流談話占整個作品時長不少于2/3。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廣播訪談獲一等獎1件、二等獎2件、三等獎4件。
獲得一等獎的廣播訪談《生死雷場 青春英雄》屬于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它以記者邀請掃雷英雄杜富國一起“主持”特別節目的形式,還原他和戰友的掃雷故事。杜富國在掃雷的危急時刻對戰友說,“你退后,讓我來。”他舍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這個節目沒有停留在對杜富國以往的英雄事跡的報道上,而是通過坦誠的對話交流,著力刻劃了杜富國在失去雙手和雙眼以后,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成為時代楷模、生活強者的心路歷程。這件作品在人物對話方面設計精妙,話題觸及心靈,充分展示了一位當代軍人的初心和英雄本色。
廣播訪談《生命沒有終點》真實記錄器官捐獻的發展歷程,具有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和真誠溫暖的表達。廣播訪談《“共話城市治理”特別節目——從執法背后的人情味說起》選擇執法背后的人情味為話題,讓重大主題報道有了煙火味。這兩件作品關注敏感話題,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獲得二等獎。
(五)廣播直播發揮現場直播優勢,特色鮮明
新聞現場直播是與重大新聞事件或突發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同步采集現場信號并播出,集現場報道、背景介紹與事態分析等于一體的新聞作品。廣播現場直播節目特色鮮明,很受聽眾歡迎,國內許多廣播媒體都在做。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廣播直播獲一等獎1件、二等獎1件、三等獎2件。
廣播直播《百橋飛架新跨越》是以長江上第154座通車的大橋為切入點,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長江上建造大橋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愿望。1957年,長江上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2019年10月22日,長江上第154座跨江大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正式通車,這也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雙層懸索橋。當天,多路記者從長江上多座跨江大橋發回報道,生動講述了大橋故事。這件作品回顧歷史、關照現實、展望未來,強調了大橋的通車給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和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益處,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品政治站位高、題材分量重、整體氣勢足,多路記者連線讓聽眾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獲得了一等獎。
現場直播《上海立法實施垃圾分類第一天》聚焦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首日落實情況,呈現了上海市民接受“大考”的決心和過程。這件作品社會關注度高、新聞時效性強,獲得二等獎。
(六)節目編排獨具匠心,信息量大
廣播節目編排是以動態消息為主的常設集納式新聞欄目編排作品。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過程中,節目編排獲一等獎1件、二等獎空缺、三等獎1 件。
廣播節目編排《天下財經》在25分鐘的時間里,用今日頭條、歐美市場最新收盤情況、新聞發布廳、深度國際、權威聲音等8個版塊細分了專業性極強的財經新聞。編輯把昨夜今晨重要財經新聞“一網打盡”,突出了財經新聞的時效性和新鮮感。在節目編排上,編輯突出重點,詳略得當,注重形式多樣,讓節目有深度、廣度和可聽性。這個節目較好地解決了財經新聞報道高端和接地氣的矛盾,實現了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的結合,獲得了一等獎。
三、關于廣播精品創作的思考和建議
通過對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的廣播精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消息、專題、直播、訪談,還是評論、節目編排,要想創作出優秀的廣播作品,記者的專業素質必須過硬。評獎作品的背后,是記者能力和水平的比拼。其成功的一個秘訣就是增強“四力”。增強“四力”是新時代廣播人永恒的學習和實踐課題,這是廣播作品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廣播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新聞界的老前輩常說,“腳底板下出文章”。我們廣播人要增強“腳力”,就必須深入到社會一線進行采訪報道。中國新聞獎獲得者蔡名照在論文中說,“只有錘煉過硬的腳力,行千山萬水,走千村萬寨,入千家萬戶,吃千辛萬苦,新聞工作才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懷,才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才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1]。筆者認為,記者不僅要身到基層,還要把自己的心和群眾緊緊貼在一起。要善于在現實生活中“抓活魚”,挖掘帶有泥土芬芳的新聞素材。這樣記者采制的廣播作品才會植根時代,深入人心。
廣播人不僅要增強“腳力”,還必須增強“眼力”。創作廣播作品,找到一個好的選題非常關鍵。能不能發現和抓住好選題,一半靠“腳力”,一半靠“眼力”。中國新聞獎評委周躍敏指出,“評選實踐和評選結果一再證明,一件作品能否引起關注、征服評委進而獲得高等級獎項,題材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素:或重大,或新穎,或獨特,或突發”[2]。廣播人要不斷拓寬眼界、提高站位,睜大銳眼洞察天下,力求在新聞報道中有新角度、新發現。我們只有獨具慧眼,才能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質,見常人之未見,真正抓住好選題。
廣播人要增強“腦力”,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善于透過現象抓本質,從偶然中見必然。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王一彪在文章中說,“增強腦力,落腳點是守正創新。智慧是思辨的結晶,出彩的新聞報道往往來自對新聞素材的反復思考提煉”[3]。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廣播人要勤于思考,切實提高判斷力、辨別力和抓問題能力,只有把問題想得透徹、想得全面,寫出來的廣播作品才會有深度、有力度。
增強“四力”,最后要落腳在筆力上。中國記協主席張研農指出,“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的筆,不僅要寫文章,更要進行多樣化的表達。懂創新、能融合、會傳播,我們的筆力才能激蕩在全媒體時代的輿論場”[4]。對于廣播人來說,增強“筆力”就是要提高熟練駕馭廣播媒體的能力和水平,練就妙筆書寫時代的本領。在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廣播新聞作品不一定是以第一時間發稿來取勝。對于一些很有新聞價值的題材,廣播人可以進行二次挖掘,讓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個性化,力求以深度報道和獨家觀點取勝。只要挖掘深刻、寫出新意,就會創作出一件廣播精品。
四、結 語
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的廣播作品為廣播人進行精品創作樹立了新的樣板。在一件件獲獎作品的背后,是廣播人用心用情的記錄和鍥而不舍地探索。我們要學習借鑒這些獲獎作品的成功經驗,并以此來指導今后的廣播精品創作。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廣播人肩負光榮而艱巨的新聞宣傳任務。我們要把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大力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我們要堅守初心、踐行“四力”,多視角聚焦我國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重大新聞,立體化展現重點工作、重大典型,力爭創作出更多廣播精品佳作。
參考文獻:
[1]蔡名照.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更好地履行新時代新華社的職責使命[J].中國記者,2019(4):8-15.
[2]周躍敏.質量永遠是第一位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印象[J].新聞戰線,2019(21):12-15.
[3]王一彪.不斷增強“四力”妙筆書寫新時[J].新聞戰線,2019(1):2-6.
[4]中國記協主席張研農:不懈增強“四力”成就更大貢獻[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1111/c40606-31926303.html.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