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喆 梁鶴
摘要:賀綠汀是我國最為杰出的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之一,他具有著中西相融的音樂思想。而這一獨特的思想源自于他的生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這個思想伴隨著賀綠汀的一生,是他一生努力追求的,而這也是我們當代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需要和追求的。本文將以賀綠汀運用中西相融的獨特的思想所創作的鋼琴音樂為切入點,分析該思想的產生,研究并整理歸納半個世紀以來的中西融合方式、音樂思想痕跡以及民族韻味的表現形式,對于堅持我國文化底蘊、文化自信、推動音樂革新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以及指導意義。
關鍵詞:賀綠汀? 鋼琴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3-0047-03
賀綠汀是我國音樂史上重要的作曲家、教育家、音樂評論家之一。在近一個多世紀里,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新音樂事業,為我國的音樂發展竭盡所能。而中西相融的音樂文化創作思想是他在生活中不斷摸索得到的結晶,貫穿他的所有作品風格,為我國的鋼琴音樂發展引領新時尚。
一、民族音樂風格發展動機
中華民族在這幾千年沉積的優良文化中就蘊含了民間的音樂文化。和當代音樂作曲相比較,傳統音樂就像是個彌足珍貴的寶庫,在音樂創作中只要能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那么靈感的來源將是無窮無盡的。賀綠汀先生始終認為,只有以民族傳統音樂為基礎,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是擁有感染力和活力的,故此賀綠汀先生的中西相融思想的形成與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密不可分。
每一個音樂作品主題情感貫穿于整個作品中,這個特別的現象是復調音樂作品獨有的,賀綠汀先生最常使用的創作方式便是選定一個情感主題作為整個作品的核心來發展旋律,而以情感主題作為核心正是一個民族音樂的呈現形式。
在賀綠汀一生的作品創作過程中,特別是在鋼琴作品中,他所要積極推廣的是要不斷進行新音樂文化的創作。而新音樂文化指的是要在嚴肅傳承民間音樂的前提下,積極地融合西方先進的作曲創作技法。而在鍛造音樂作品的形象上,賀綠汀也做出許多大膽的嘗試,在不斷地創作新作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西音樂思想相融的鋼琴作品創作體系,在中西思想融合的同時,為我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凝聚了更大的成長性。
就比如在鋼琴作品《牧童短笛》中,賀綠汀就通過了中西相融的典型復調作品,完美地表現了作品思想內涵。這種將民間手法與復調法相結合,會使得鋼琴作品顯得更靈動,更加豐富了內涵,且作品風格更加貼近民族化,將西方的影子慢慢磨去。這種新音樂思想的反復,并作為核心貫穿整首作品,使得中國所特有的復調創作手法完完全全地展現在了鋼琴作品的每一處。
二、中西融合思想的演化
在20世紀初,隨著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國外音樂思想逐漸傳入我國,中西不同的思想便開始進行摩擦與融合,這種摩擦融合對于中西雙方的音樂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貢獻,頗具意義。我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面對著西方音樂思想的襲來,也做出了形形色色的舉動,當時我國音樂界有著各式各樣的觀點:一是國粹主義的思想,即反對這些會動搖我國傳統音樂思想主體地位的西方思想,全力推廣宮廷中的禮樂制度,最終目的依然是想達成世界大同。二是“全面西式化”的思想,這些人的思想觀點即從我國傳統音樂思想的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評定中西音樂思想文化的差異,否定了我國的傳統思想,反而去迎合那類看似毋庸置疑的西式文化,他們極力主張重新創建一個全新的“中國音樂文化”即引進的西式文化。三是嶄新的民族音樂新思想,即中西相融的思想文化。這個思想源于人民對民族現狀的感悟以及熱情,他們逐漸意識到只有讓國家和民族富強起來,才能應對這場變革,才能繼續保留民族傳統音樂文化。
賀綠汀先生從小便是在鄉間長大的,小的時候不斷接受到各式民間音樂的熏陶,在他的家鄉中,常常充滿著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和旋律動人的傳統民歌,這類歌謠不斷地洗滌每個人的內心。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是作曲家們最豐富的創作靈感來源。不為別的,正因為它反映了各族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故創作的作品也將是最生動具體、具有生命活力的。這類帶有傳統文化思想的音樂,是每一個底層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結晶,是最珍貴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賀綠汀對傳統的民間樂曲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在剛開始創作作品的時候,賀綠汀先生完完全全地傳承到了黃自老師的手法,十分重視將曲子的高低起伏與古詩詞的平仄聲調相融合,曲風委婉細膩,并且由于他從小都是在農村長大,對于底層勞動人民的作息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正是在這種情景下,導致了他的作品比起老師黃自更有民族傳統蘊意。賀綠汀對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擁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認為 每個音樂創作人都應該時刻關注著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中國的古典音樂各式各樣,五十六個民族便有著五十六種獨特的風格,在平時生活中的樂曲與舞蹈都展露了這一面。在不斷地探索我國各處的民間傳統音樂后,賀綠汀發現整個中國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寶藏,蘊含著豐富民間音樂的巨大寶藏,我國幅員遼闊,形成了種類繁多的民間音樂。在全球其他國家,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多種類豐富且風格迥異的音樂,每個作品都蘊含著強大生命力,經歷了時代的變遷,通過無數人的口口相傳后攜帶著更加強烈的民族底蘊、民族特點,成為創作者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賀綠汀先生正是將自己的創作思想深埋在了寶庫之中,將無盡的靈感融于作品之中,創作出了許許多多受人追捧的作品,且這些音樂作品完全展露了中國之風。在不斷探索民間傳統音樂的同時,賀綠汀也沒有忘記鑒賞西方音樂思想。在研究了許多西方音樂思想后,他認為我們更應該做到中西相融,而不是故步自封。在賀綠汀若干年的長久的創作中,始終做到了不忘初心,既扎根在了民間傳統,又融合了西方思想。傳統的思想文化不但提供了更多創作靈感,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特色,且是獨一無二的特色。
1934 年賀綠汀寫下了《牧童短笛》,這個作品正是中西音樂文化思想相融的代表作,該作品盡管是用西方的樂器奏樂的,也借用了西方音樂文化,但更多的是展現了中華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還賦予了傳統文化意蘊,故這個作品更易被世人所接受,這正是中西音樂思想文化相融的精髓所在。賀綠汀先生大膽吸收西方音樂思想來創作中國新音樂,賀綠汀中西融合音樂思想,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大膽引進西方音樂的技法,結合本民族的特點,繼承與發展了“國民樂派”的音樂思想與音樂創作,對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鋼琴作品風格鑒析
創作一個音樂實際上是對該音樂設立一個獨立的主旋律,并能夠在這個主旋律中感受到文化思想底蘊,在賀綠汀先生許許多多的鋼琴作品中,我們可以不斷地鑒賞、不斷地傾聽來感受這些作品內蘊含的創新性,不僅僅是單純的模仿西方音樂,而是在學習了西方音樂的基礎之上將其中藏著的技巧作為創作支撐,充分使用多聲思維創作,并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融入其中,展現了我國獨特的風格面貌。
賀綠汀的多個音樂作品的創作對于我國中西相融音樂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引領作用,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對中國新鋼琴作品創作的整體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從創作角度上來看,《牧童短笛》如此受人歡迎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將西方的音樂文化思想融于中國新音樂文化是可行的,那些優秀的作品是可以將西方音樂文化融于中國文化的,《牧童短笛》這一作品在音樂領域獲得的成功是后人難以復制的,也是無法超越的經典,這個作品真正的藝術價值是要將中西文化完美融合。賀綠汀在其鋼琴作品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民族音樂素材且游刃有余的應用,豐富鋼琴音樂表現形態的同時,有效借鑒了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創作形式,對于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社會化價值起到了巨大作用,進而凸顯了他在鋼琴音樂方面的突出地位,尤其以他的復調鋼琴作品《牧童短笛》為典型代表,對于中國復調音樂的發展奠定了里程碑式的意義。
每個時代都會有該時代所特有的特征,那么同樣的我們可以在整個音樂發展過程中找到這個時代的特征。音樂作品并不能做到固定不變,這是因為人們永遠不會停下追求新音樂的腳步,主要是緣于人們不會滿足于現狀,這也正是使得音樂能夠不斷前進發展的推動力。賀綠汀音樂作品中最大的特點便是在中西音樂文化思想相融的前提下依然能夠反映出中國音樂的特色,他的音樂作品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展現出了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特色與時代寫照。賀綠汀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浪漫主義的審美體驗,創作出的作品展現了最基層人民生活的姿態,先生的一些作品哪怕創作于半個世紀前,但對于當前時代的聽眾來說,依然會感到親切,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賀綠汀對整個國家的音樂發展史都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他的形形色色的作品在我國的音樂發展史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向世人展現了要如何融合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與西方現代音樂,如何通過國外不同的樂器例如鋼琴來詮釋中國的文化特色。賀綠汀在創作作品時力求要有一個清晰明了的旋律,他的音樂作品融合了西方技巧,又展現出了中國民間特色,其作品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時也不缺乏靈活性與創造性,在整個音樂史中的全部音樂作品中實屬典范之作。深入探究賀綠汀的鋼琴音樂作品,可以更好地理性分析中國鋼琴音樂發展進程,能夠為學習和創作新中國音樂作品提供參考。
賀綠汀的鋼琴作品完善了“中式”和“西式”相融合的創作復調理論體系,傳播和體現了現代復調音樂創作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豐富的民族風格和特征,研究他的鋼琴作品,我們可以借鑒歐洲復調音樂理論和技術,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更為先進的思維技巧以及現實指導意義。也許,我們在這樣的創作中是無法做到完美的,無論從那個角度上看,他的音樂藝術天賦都不是我們所能達到的。在充滿融會貫通思想的音樂文化中,我們更能意識到音樂創作的魅力和價值,在傳統與當代思想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不單單要傳承傳統中國音樂元素,更應該不拘泥于一個模式,積極吸收新途徑、新方式,讓音樂的制作擁有新的旋律、新的思考,才能跳脫出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框架,可以突破瓶頸和約束的標準和規范,有效地將集成到中國民族音樂精髓為動機,全面掌握中國和西方的理論研究,并積極吸收和借鑒優秀的現代鋼琴創作技巧和方法,使鋼琴音樂創作和鋼琴方面的技術技能可以探索新中國音樂風格,構建民族化、世界性的鋼琴音樂作品新模式、新途徑。
目前,人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水平不斷提高,那么轉化到精神上即追求更加滿足的精神生活,而音樂作品的創作也迎來了更加寬廣豐盛的新時代。無論哪個時代都會有這個時代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也正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現今的音樂創作家應該有意識地成為新時代的先鋒,不斷地推陳出新,與時代共同進步,且要不斷地接觸基層人民的生活,把握他們的生活習慣,由此抓住時代的脈搏,將中國傳統民間特點融于作品之中,靈動的展現出當代中國的精神面貌與時代變革,充分讓中國的新文化音樂能被世界新音樂所認可和接受,而這正是以賀綠汀先生為代表的老輩音樂家所希望看到的。藝術家的形形色色的音樂作品盡管是由個人創造出來的,但實際上個人不過是時代的代表人,預言家。因此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制作人,不僅需要有成熟的創作技巧,也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實時觀測到人民的生活習態,能夠把握住這個時代的重點,他背負著推動時代向前進步的使命。賀綠汀先生盡管已經離開我們,但先生的思想理念卻能永久停留在人們的心中! 我們應不負其所望,繼續研究繼承賀綠汀先生的中西相融音樂文化思想,尋找這個思想的實際意義,明確認識到將人民群眾作為音樂創作的核心,緊密結合中國民族音樂的思想內涵與發展規律,才能創作出真正的時代經典。總的來說,探究賀綠汀先生的思想與創作道路,對于強化我國文化自信,推動音樂作品的創作以及促進時代變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嘯岳.思維中的碰撞,繼承中的創新——歌劇《賀綠汀》創作特點分析[J].北方音樂,2019(16):13-17.
[2]楊禮銘,黃愛圣.中國音樂家賀綠汀[J].檔案與建設,2019(03):84-86+15.
[3]李世軍.試論賀綠汀中西融合音樂思想[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02):86-87.
[4]黨維波,郁正民.論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融合? 賀綠汀鋼琴音樂民族性分析[J].藝術教育,2016(05):94-95.
[5]劉興可.正手為中,覆手為洋——本土文化視域下的賀綠汀鋼琴作品《牧童短笛》創作根系探究[J].音樂創作,2016(07):101-102.
[6]梁鶴.賀綠汀的音樂創作思想與當代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2019(07):27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