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高中歷史教師要進行高效的教學,在課程中設置多元的趣味元素,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學會借鑒歷史經驗,吸收教訓,提升自己的素質。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孕育了多少文明,歲月如梭的時光流轉中承載了多少的光榮與屈辱。歷史像一面鏡子,封存了滄桑的經歷,又照進我們人類的未來和光明。歷史教師要積極地進行教學的構建,指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思想,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因此,本文主要以高中歷史為載體,并結合筆者親身實踐,對探究高中歷史教學學科的素養教育實踐的這一問題進行一番詳細的闡述與說明。
關鍵詞:高中歷史;素養教育;現狀分析;教育實踐
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為教學前提,培養學生的品德與歷史品質。教師要構建多媒體化的歷史課堂,構建合作化的歷史課堂,構建實踐化的歷史課堂以及構建邏輯化的歷史課堂,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了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歷史學科具有一定背誦的特點,一些學生可能背誦識記的能力較差,在學習的時候效率較低。這就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學習、正確的背誦,不能將學科知識學得過于機械呆板,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探究高中歷史教學學科素養教育實踐
(一)教師要構建多媒體化的歷史課堂,聲色俱佳,培養學生興趣
高中歷史教師要必須改變以往課堂的機械生硬,變生硬為生動,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潛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歷史學習環境。如開展歷史大講堂,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歷史知識的視頻,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講解《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這一課涉及“八國聯軍侵華”的內容時,筆者就構建了多媒體化的歷史課堂。教師可以找一些圓明園燒毀前后的圖片進行對比,以及圓明園內文物被拍賣的場景。也可以將當時的一些資料影視展現給學生,為學生展示“長征”相關的歷史資料、長征路線以及長征途中的艱苦環境等。學生在對圖片觀看時,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同時還能夠觸動學生思想感情,讓學生感悟到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性,從歷史痕跡以及歷史資料中挖掘學生的愛國情愫。
(二)教師要構建合作化的歷史課堂,小組討論增強學生思維
高中歷史教師要化單調為多元,構建合作化的歷史課堂。合作化教學模式就是一種良好的吸引學生興趣的方式。它是指由學生自由結組,然后以3~5人的小組為單位進行自由學習,教師提出合理問題進行思路引導,學生就歷史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講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對歷史的興趣與熱忱,小組之間的有效提問也使得學生增加了自信心,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構建了合作化的歷史課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那時期經濟蕭條的相關歷史資料,運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對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進而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相關的歷史史料。其次,教師運用歷史史料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歷史氛圍之中。再次,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增強學生思維。
(三)教師要構建實踐化的歷史課堂,切實提升學生的責任與榮辱感
高中歷史教師要構建實踐化的歷史課堂,可以進行歷史劇的編排演繹,為學生播放經典的歷史電影,鼓勵學生寫下讀后感。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參與表演,還可以依據一些有爭論性歷史觀點進行辯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發散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修養,從而實現寓教于樂、教學相長的理想課堂。豐富實踐的課程就是要帶學生應該走出教室,不僅要學習課本中的知識,更應該在親自走訪、考察、參觀等活動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帶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展覽館,和學生一起拜訪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帶領學生到紅色旅游景點、革命根據地等參觀歷史文物,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與素養。另外,教師還可以或者教師還可以組織唱紅歌、演講、辯論賽等活動,從真實的歷史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四)教師要構建邏輯化的歷史課堂,運用技巧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邏輯化的歷史課堂,設置邏輯導圖來提升學生的記憶力。邏輯導圖彌補了文字生硬、機械、抽象的缺點,使文字變得鮮活起來。邏輯導圖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可以按照人物、觀點、流派等多種角度分類。導圖中可以插入圖片、符號,可以依據字號大小,是否加粗等區分重難點,生動形象、內容豐富,讓學生真正理清知識脈絡,熟悉整個過程。同時,我要求學生自己繪制邏輯導圖,這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解《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這一課時,筆者就構建了邏輯化的歷史課堂。學生在之前的學習已經了解到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等人的大致情況,但有時學習越多,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越容易混亂。所以繪制表格可以有效地將時間、國家、人物、航線予以對應和整合。我給出第一個例子:1487年——葡萄牙——迪亞士——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非洲南岸大西洋→印度洋。我讓學生依據范例進行邏輯導圖構建,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記憶考點,將歷史知識進行了總結與歸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要豐富教學模式,使文科知識理科化,感性認知變理性思考,主觀情感與客觀知識相融合。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動靜結合,激發了學生的歷史興趣,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輕松記憶知識點。
參考文獻:
[1]劉暉龍.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情境化試題開發設計——基于合格性考試測量評價學業質量水平2層次目標的視域[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3(05):66-73.
[2]余偉民.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交流傳播的途徑、方式——統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的邏輯結構和教學主線[J].課程.教材.教法,2012,40(10):21-25.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