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林
一、指導思想
《百家爭鳴》(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八課)是初中歷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講述的主要是戰國時期性不同學派思想代表的思想碰撞局面。本課的性設計旨在結合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深化學生對古代不同思想潮流的認識,了解不同學派之中的代表人物與思想主張,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及健全思想人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發展背景、影響因素,掌握諸子百家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明確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創設情境、小組討論、資料搜集、角色扮演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發揮教學主導作用,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強化問題分析能力與觀點提煉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及其時代價值,認識不同思想代表人物的精神品質、思想人格與探索創新的勇氣,加深學生對先哲智慧的理解以及對優秀歷史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意識、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
三、教學重點: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具體內容,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意義。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諸子百家思想相關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教學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對孔子的提及,有些同學在考試之前常會“拜孔子”,那么同學們知道孔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嘛?他生活的年代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新課程“百家爭鳴”的教學。
2.課程講授
新課教學:
教師:百家爭鳴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一場思想運動,由于當時國家分裂,形成了眾多的諸侯國,由此催生了各種流派的思想,而對人們產生影響最大的共有四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要想了解它們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則需要認識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其思想。同學們先對課本進行瀏覽,并找出本課所提到的思想家都有哪些?
學生:本課中提到的思想家有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和荀子。
教師:是的,接下來我們將結合課件逐一對各個代表人物進行了解。同學們可以自由組合小組,每組5人,分別將各個思想家的學派、政治思想主張、成就和對人們產生的影響進行整合。
教師播放課件,安排學生依據課件內容從課本中尋找相關答案。
學生:經過分析整合,總結了各個思想家的思想觀點。
教師:通過對各個思想家主張的了解,同學們是不是可以總結出不同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呢?
學生:對不同學派思想進行整理,如下:
儒家—孔子:“仁”、仁者愛人、以德治國
—孟子:施行仁政、民貴君輕
—荀子:禮治
道家—老子:事物均有對立、對立可轉化、無為而治
—莊子:順應自然、重視民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法家—韓非子:中央集權、“以法治國”
探究問題:
教師:結合之前的整理分析,同學們已經對四大學派的思想主張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同學們還需要繼續對課本進行認真閱讀,來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看課件:
①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潮流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影響因素是什么?
②孔子的思想主張為什么沒有被統治階級所接受?
③現代社會中是否有對各家思想的繼承?分別表現在哪些事情上?
④你認為孔子的思想對你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以及教師準備的其他相關課件資料,小組間進行討論,分組回答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并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完善,有效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
拓展活動:
教師:設計趣味性教學活動,鞏固學生對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理解與記憶。
教師:同學們,我搜集了一些名言名句,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所體現的是哪家的思想呢?
兼相愛,交相利。—墨家墨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儒家孔子
人性本惡,惟法為治,輕罪重刑。—法家韓非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孟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老子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家老子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法家
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法家韓非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孟子
學生:在教學中加深對諸子百家思想性主張的理解與認識,活躍課堂氛圍。
3.拓展運用
教師: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作為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奠基時代,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我們又可以將這些思想如何利用呢?
學生:與小組成員結合現代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展開性討論,并做出回答。
學生:當前社會發展建設中,可以利用儒家的仁政主張強化道德建設,利用道家的主張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利用法家的法治主張深化依法治國戰略,利用墨家的兼愛非攻主張倡導和平的發展理念。
六、課堂小結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諸子百家的思想雖然不能被完全借鑒,但其中的部分思想仍然對現代國家、社會的建設產生著影響,并且對個人品質素養的培育也具有積極作用。所以,同學們應該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各家思想、繼承并弘揚各家思想,同時也要形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的優秀精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以智慧引領行動,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江蘇省淮安市徐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