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版權的出現與現代計算機科學和網絡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在數字化版權保護中,網絡技術提供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條款約束、以技術規制是網絡技術提供者保護數字化版權必須履行的義務內容。
【關? 鍵? 詞】數字化版權;網絡空間;技術措施;私人復制
【作者單位】陳陽,武漢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3.0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0年12月26日通過,并將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侵犯著作權罪做出修改,增加了對著作權人及有關權利人的權利保護,將以營利為目的,未經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的技術保護措施的行為納入刑事處罰范疇。考慮到技術保護手段的特殊性,這一規定的明確,實質上也將網絡技術提供者的服務行為納入刑事規制范疇。數字化版權的出現與現代計算機科學與網絡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在數字化版權保護中,網絡技術提供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條款約束、以技術規制是網絡技術提供者保護數字化版權必須履行的義務內容。
一、數字化版權保護中的技術要素考量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版權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隨著數字時代到來而誕生的數字化版權。當今全球文化傳媒離不開四大關鍵詞,即數碼化、網絡化、全球化、文化參與[1]。數字化版權則是這四個關鍵詞的集合體,它體現了科技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尤其是對版權保護的影響。
數字化版權保護需要依賴計算機技術,因為數字化版權的本質特征是作品的數字化,而這種數字化是以計算機語言為底層邏輯的。數字化則意味著作品具有易復制性,相較于傳統版權作品的復制發行,數字化版權作品只需要對轉換的數字信息加以復制傳播即可。這一特征在帶來版權作品傳播便捷化的同時,同樣帶來版權作品侵權的多發性。因此,對數字化版權保護的技術手段進行維護是數字化版權保護的重要內容,其潛在破壞性來自網絡技術提供者。無論是明知型的故意破壞還是不知就里的間接幫助行為,都應納入刑法規制范疇,因為網絡技術提供者必然知道自己所提供的技術服務會對其他網絡技術保護方法產生相應的危害性和破壞性。也就是說,網絡技術提供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明知”屬性。其在數字化版權保護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他們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平臺上的所有信息,這一優勢為網絡技術提供者承擔數字化版權保護的責任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網絡技術提供者的責任界定
數字化版權保護的核心問題在于判斷網絡技術提供者在數字化版權使用中是否盡到義務,以避免侵犯版權的數字化作品在其提供的網絡服務下傳播。通過計算機語言轉譯的版權作品的底層邏輯是以二進制數字為表現形式的數字組合,因此網絡技術提供者應當在其服務范圍內對非合理使用的數字化作品予以限制,以避免由其網絡服務行為帶來的數字化版權侵權問題。
數字化版權是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而誕生的,其本質是計算機語言的轉譯,因此網絡技術提供者在數字化版權保護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地位。數字化版權保護的關鍵在于對網絡技術提供者的服務行為進行合理的監管,要求其在接受法律部門監管的同時,做好監督平臺用戶的工作,履行相應的義務。一方面,對數字化版權作品做好溯源,甄別數字化作品的發布是否符合版權保護規則;另一方面,在數字化版權作品的網絡傳播上做好監督,對侵權行為及時做出警告或者通過技術手段予以制止。
三、網絡技術提供者刑事歸責的理論基礎
版權保護的意義在于鼓勵作者進行原創,進而以版權作品的傳播促進社會發展。數字化版權在表現形式上區別于傳統版權,是計算機語言的轉譯,這一特質為數字化版權保護帶來新的挑戰。
1.網絡技術提供者保護數字化版權符合版權保護自然權利論
通過計算機語言轉譯版權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版權內容的再創造,有別于傳統版權的表達方式,其底層邏輯僅是計算機語言,而非通常使用的交流語音。傳統版權得到保護是基于版權內容的自然權利論學說,但是經過計算機語言轉譯的數字化版權是否仍具有這種自然權利屬性?需要注意的是,計算機語言是數字“1”和“0”的組合,這種組合理論上可以通過計算表達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客觀存在。換言之,計算機語言的轉譯可以傳達任何版權內容,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如果將計算機語言歸入創新型表達方式,那么數字化版權便是以計算機語言為依托的對傳統版權表達方式的創新,其本身也是版權內容的一部分。經過計算機語言轉譯的數字化版權是兩種版權內容的復合體,因而對其保護是對兩種版權內容的保護。這是對傳統版權保護的自然權利論的突破。
數字化版權以傳統版權體系為基礎,但是在表現形式上顯著區別于傳統版權。這決定了數字化版權保護模式不同于建立在自然權利理論基礎之上的傳統版權保護模式。傳統版權保護的正當性理論基本路向之一是版權的自然權利論。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則是勞動財產權說,這一學說源于洛克的財產權理論。洛克認為,人在原始狀態中的一切資源屬于人類共有,但是可以通過勞動在其中加入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以此使其成為個人所有的財產[2]。基于此,版權的權利基礎在于版權所有權人通過自身的(智力)勞動,使原本普通的自然物具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質,這一特質使原本普通的自然物不再普通,使其成為具有權利屬性的物品。這一權利應受到法律保護,因而形成版權。
英國于18世紀展開版權正當性論證時,版權支持者正是借助洛克財產權理論來豐富和充實自身的論據。以此為基礎版權支持者注意力集中于以勞動作為財產權的來源[3]。美國早期版權法的設置與理論依據同樣建立在洛克的自然權利學說之上,有學者基于這一理論提出“沒有東西比一個人的腦力勞動生產出來的東西更屬于自己”的論調[4]。英國在設置版權保護制度時,通過“投入勞動、技巧、判斷”原則來判斷一個作品的獨創性和創新性[5]。這一觀點將勞動作為創新性的構成要件之一。毫無疑問,數字化版權是版權原創者和計算機語言轉譯者共同的勞動成果,區別在于二者所付出的勞動內容不同、重要性不同。因此,數字化版權不同于傳統版權形式,其既是對傳統版權所有權人的保護,也是對傳統版權保護理論的突破。
2.數字化版權是對版權保護工具論的再適應
知識產權工具論觀點從實際效果出發,認為將版權制度作為工具可以滿足社會需求。工具論觀點中的“鼓勵創新說”認為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促進創造活動,進而推進社會發展。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社會必然會因為對創新鼓勵的不足出現創新匱乏的困境[6]。對創新的保護也是對創新的鼓勵和支持。黑格爾同樣主張應保證從事這一事業的人的成果免遭盜竊[7]。從這一角度看,對版權的保護正是從工具論角度出發對創新的推動、對社會發展的推進。
數字化版權的出現與發展在理論上能夠契合版權保護工具論學說。現代社會是信息技術社會,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便利,版權的內容同樣是信息傳播的內容之一。以網絡傳播的方式傳輸版權作品的內容,不僅可以加快信息的交流與互動,也可以更快地提高民眾的知識文化素養。這也體現了版權保護立法的兩大意義,既要保護版權,又要增進社會整體文化信息的交流。總而言之,在保護版權所有者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以創新性知識內容為階梯,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
四、網絡技術背景下數字化版權保護的三位一體模式探索
網絡技術提供者在數字化版權保護中應承擔兩方面的責任:第一,網絡技術提供者自身的責任;第二,平臺用戶違規行為的責任。數字化版權保護包括監管與引導兩部分,監管主要是指網絡技術提供者應對平臺用戶的行為進行監督;引導則是指網絡技術提供者應對平臺用戶行為進行合理引導。
1.自查視角:網絡技術提供者自身合規性審視
網絡技術提供者在數字化版權保護中的優勢在于提供技術支持。作為數字化版權保護的第一道防線,網絡技術提供者必須嚴格審視自身技術行為。同時,相關部門需要通過立法對技術措施的邊界加以明確,在保護技術措施的同時保障版權所有者的權利不受侵犯,保護民眾合理使用版權作品的權利。
網絡技術提供者具有優勢地位,這一優勢地位也要求網絡技術提供者需嚴格審視自身,遵守相關網絡空間行為法規。由于這一責任承擔是網絡技術提供者的自檢過程,因此可將其歸結為合規性審視義務。這一自檢義務要求網絡技術提供者以現行法律規范為依據,以保護數字化版權為目標,約束自身行為,遵守服務者應當遵循的規則。作為網絡空間的主導者,網絡技術提供者的網絡服務主要為引導其平臺注冊用戶的行為。網絡技術提供者是數字化版權產生的基礎,平臺用戶上傳和傳播數字化版權作品,完全依賴網絡技術提供者的服務行為。因此,網絡技術提供者應當規范并自覺履行監督用戶網絡行為的責任,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
2.監督視角:監督和約束平臺注冊用戶的上傳行為
網絡技術提供者通常只為用戶提供網絡連接服務,數字化版權作品的上傳是網絡平臺注冊用戶的個人行為。以網絡云空間為例,平臺用戶在注冊云空間賬戶后,便具有上傳和下載網絡資源的權限,對于自己上傳至網絡空間的數字化版權資源同樣具有分享的權利。比如電子書、圖片、音視頻等資料,其中有些內容是用戶具有創作權和完全處分權的,如用戶拍攝的照片、視頻,或者用戶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對于這一類版權內容的上傳行為,因為其本身并未存在侵犯版權的內容,所以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前提下,網絡技術提供者無須采取監管措施。當然,如果上傳內容存在違反國家法律規范的情形,則應當予以監管。
網絡技術提供者在數字化版權保護中的首要責任是規范自身行為,其次是需要規范和引導平臺用戶的行為。除了通過平臺條款約束,還需要網絡技術提供者從技術手段出發,對明顯侵犯版權的行為予以規制,刪除侵犯版權的內容或要求其獲得授權。
3.引導視角:私人復制行為的合理引導
網絡空間中的復制行為極為普遍,國家對私人復制問題的關注始于2009年對BT下載網站的整頓[8]。對于私人復制行為,基于其私人場所以及非商業目的,通常不納入侵犯版權行為范疇。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空間中私人復制行為給數字化版權保護帶來極大困難。私人復制數量增大必然帶來版權所有人財產權利受損的情況。數字化版權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版權作品表現形式的特殊的新型版權存在形式,版權所有權人在將版權內容數字化后,往往需要運用技術手段通過加密等方式確保版權內容使用者需獲得授權,比如通過計算機軟件對版權內容進行加密。但是這類版權保護手段在技術上并非完美無缺,使用破解軟件的情況不在少數。這種情況給版權創作者造成經濟損失,但是又難以有效制止,因此有必要對私人復制行為加以合理引導。
私人復制版權內容的行為應當在法律中進一步明確規范。網絡技術發展為個人學習帶來便利,但是也為數字化版權保護帶來難題。版權侵權行為的發生在網絡空間往往只需一個簡單的操作即可完成,也有很多網絡用戶在自身不知不覺中實行了侵犯版權所有權人合法權利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趙為學,尤杰,鄭涵. 數字傳媒時代歐美版權體系重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2]洛克. 政府論(下篇)[M]. 葉啟芳,瞿菊農,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布拉德·謝爾曼,萊昂內爾·本特利. 現代知識產權法的演進——1760-1911英國的歷程[M]. 金海軍,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羅納德·V. 貝蒂格. 版權文化——知識產權的政治經濟學[M]. 沈國麟,韓紹偉,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W. R. Cornish. 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 Copyright, 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3rd Edition[M]. London:Sweet & Maxwell,1996.
[6]理查德·A ·波斯納. 法律的經濟分析(上)[M]. 蔣兆康,林毅夫,譯.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7]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 范揚,張企泰,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8]孫英偉. 數字技術時代私人復制的困境與出路[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