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華 何楚玉
摘 要:當前我國正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處于嚴峻的經濟轉型時期。2019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國際文化創意基地,探索深港文化創意合作新模式”。大灣區文創產業的發展情況備受關注。本文通過研究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的發展成效、產業特點,重點探索了優勢平臺的搭建,最后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2(a)-105-02
①基金項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812620008)。
1 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發展成效
文創產業并沒有統一的定義與稱謂,根據《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政策》對文創產業的定義: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創意成果和知識產權為核心價值,以高新技術為重要支撐,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引領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消費潮流的新興產業。
1.1 廣東文創產業發展現狀與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大量承接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實現經濟騰飛,但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競爭中處于較低端位置,經濟后續發展動力不足,增速放緩。為扭轉局面,2003年廣東提倡建設文化大省,2010年在政策中明確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各市相繼出臺不少利好政策。
由表1可知,廣東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但也穩步提升,說明我省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持續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17年首次超過8萬元,離初級發達經濟體更近一步。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4.10%增加到2017年的5.37%,增長了1.27個百分點,2014年以來連續4年占比超過5%,對廣東國民經濟的貢獻顯著提高。
1.2 香港文創產業發展現狀與成效
香港的文創產業是最具活力的經濟環節之一。香港的文創產業發展早、產業成熟、體系完整。香港與廣東同源,在民俗文化方面,香港因其獨特的政治制度得以保留,大部分港人對于廣府文化的認同度高。2009年香港粵劇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西九文化區終于落地并投入使用,其中戲曲中心是專門為戲曲而設的世界級表演場地。香港盡管多受西方思潮的沖擊與碰撞,但傳統文化并未就此消失。
1.3 澳門文創產業發展現狀與成效
澳門回歸之初,特區政府提出了“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施政方針,明確提出相關產業政策和引導機制,重點突出以服務業為主體,旅游博彩業為龍頭,驅動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目的在于加速澳門的支柱產業發展。澳門作為我國唯一賭博合法化的地區,博彩業一直是其支柱性產業,但博彩業的超速發展使澳門經濟走向單一。利用澳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澳門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澳門的文創產業可與旅游業互相結合,延長文化產業生態鏈,開發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最后,內地的人才、科技亦可以為澳門文創產業提供發展動力。
2 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特點
珠三角地區文化產業數年來一直占據龍頭地位,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程度明顯呈現分梯隊現象。
2.1 地區文創產業發展不平衡
灣區內的城市因為擁有的文化、人才、設備資源、經濟實力不一致,因此造成有些地區文創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而有些地區則比較緩慢。文創產業發展需要市場、資金和政策支持,只有在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來滿足需求,才會花錢買創意,而文化與創意產品最有價值的地方正是其創意部分。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文創產業發展得最好的是香港、深圳和廣州,它們位于最前列,澳門、東莞、佛山、珠海位于第二列,中山、江門、惠州、肇慶位于第三列。
2.2 港澳地區文創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2015年,香港文化與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089億港幣;澳門同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0.5億澳元,占GDP比重0.6%。澳門的文創產業在博彩業的擠壓下,發展進程較為遲緩,上升空間有限。
香港的文創產業起步較早,是相伴于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早期的香港電影對亞洲地區影響很大,但隨著經濟增速回落、社會治安問題頻發,加上市場狹小,盡管香港政府仍然積極推動本土文創產業的發展,但留給文創產業發展的空間并不多,總體趨于飽和,發展緩慢。
澳門的博彩業在其本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地位難以撼動,澳門文創產業尚在發展階段。雖然在博彩業獨大的情況下,文創產業難以與其抗衡,但是澳門獨特的中葡文化資源仍然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其文創產業未來可期。
2.3 融合發展成為文創產業新趨勢
把文創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國外及香港、臺灣地區已有成功的案例。實際上,文創產業涵蓋的范圍很廣,從書籍出版到家具設計、工業設計,處處都有文化與創意產業的身影,文創產業的核心在于創新,要讓文創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就不能將文創產業僅僅局限于文化領域,而是要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具有創新能力和綠色環保特性的新型服務業與實體經濟進行深度的融合。
3 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優勢平臺搭建
我國文化產業處于初級階段,規模尚未形成。政府的資金投入、政策制定、平臺建設對于文創產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3.1 廣州TIT創意園
TIT創意園原本是廣州紡織機械廠,因廣州市“退二進三”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退出歷史舞臺,后來為配合廣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戰略而被改造成高端的服裝產業創意平臺。創意園一直秉持著尊重歷史和保持原貌的原則,保留了紡織機械廠的原貌,園區內環境優美,設施完備,設有咖啡館、藝術館等休閑娛樂場所,創意工作者既可以在此頭腦風暴、暢談想法,又能娛樂放松,游客及附近的居民也能游玩。通過創意改造,一個舊廠房搖身一變成為廣受歡迎的文創平臺,在新時代下依舊發揮其獨有的作用。
3.2 香港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分階段提供不同類型和規模的表演藝術場地,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戲曲中心。戲曲中心融匯了西方的現代設備及東方的審美哲學,有可供優雅享受的茶館劇場,又有可供培育交流的學習樓層,為戲曲打造了極富時代感的全新形象。傳統文化是內核,現代科技是載體,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一定要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創新才能生生不息,香港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十分值得內地學習。
3.3 澳門大三巴牌坊商圈
大三巴牌坊為圣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風格,體現出中國與葡萄牙藝術的交融,是最能代表澳門的建筑之一。2005年,教堂前壁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澳門大三巴的成功在于其結合歷史的演變關系,將現在與過去聯系,再現一種積極生動的記憶,并且將歷史街區中進行部分空間功能的轉換和再開發,挖掘出新的社會需求。
4 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發展路徑
4.1 積極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
基于我國文創產業的發展情況與特點,借鑒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宜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文創產業。以非遺資源為基礎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方式,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得以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4.1.1 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產業
文創產業在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品牌營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品牌塑造上,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深度開發可以成為旅游資源并且打響城市品牌,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和增加經濟收入。
4.1.2 文化創意產業+手工業
手工制作簡稱手作,是指通過運用編織、縫紉、纏繞等技術,進行手工制作而成的凝聚了人類創意的作品。手工業者通過掌握一門技藝將腦海中的想法變為現實,并且創造出經濟價值,在手工藝品中融入個人的風格和創意是手工業的突破方向。
4.1.3 文化創意產業+城市的融合發展
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的文創產業采用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政府干預與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相結合,通過改造舊有廠房,在保留原有的工業化氣息的基礎上增添現代創意元素,注入人文氣息,同時進行招商引資,引入一些創新創意企業,打造成為城市創意園區,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牌。
4.2 拓寬文創融資渠道,實施積極的文創扶持政策
文創平臺的搭建除了依賴原來的建設基礎,未來若想繼續壯大發展,離不開資金與政策的支持。因此,各地城市在推進文創產業發展方面,一是投入一定的發展資金,積極拓寬文創融資渠道,積極發揮市場的作用,淘汰創新能力不足的創意企業;二是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減免相關企業的稅收,減輕其負擔,讓其將資金更多地投入到設計、研發和生產上;三是建立文創產業扶持基金,通過對優質文創產業項目的扶持與資金投入,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與創新。
4.3 完善版權保護制度
創意是文創產業生存的根基,政策環境是其生長的土壤,侵權行為泛濫會挫傷創意生產者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應當加緊完善版權保護法,加強對保護知識產權的宣傳力度,支持知識付費,努力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只有這樣我國的文創產業才能活力不斷。
參考文獻
[1] 高書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特征[J].經濟與管理,2015(05).
[2] 李曉玲.深圳文創產業年增加值超2600億元成支柱產業[Z].新華網,2019(02).
[3] 曹錦陽.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策略與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1).
[4] 鐘雅琴,任珺,陳良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報告[R].2018-10.
[5] 劉介民.劉小晨.粵港澳大灣區新時代文化內涵[J].地域文化研究,2018(07).
[6] 厲無畏.王慧敏.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理?模式?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