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八節來臨,預示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了。在我國民間,很久之前就有臘祭的風俗。相傳西晉時,有個極懶的年輕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妻子屢勸無效。到了這年的臘月初八,家里斷糧了,年輕人饑餓難耐,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其他可食的殘碎物一并入鍋,煮了一碗粥喝下,同時下定決心,痛改前非。之后,當地人們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北宋年間,岳飛抗金,遭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訊,戶戶送去粥飯,岳軍混合而食。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以后這個日子,百姓們都要煮臘八粥,懷念岳飛和岳家軍。宋代最盛行喝臘八粥,無論宮廷、官府,還是寺院、百姓家,都爭相煮臘八粥。《武林舊事》記載:“十二月八日,即寺院與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亦叫“五味粥”或“八寶粥”。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羊,經常挨餓。一天他在房間里發現一個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燒熟充饑,便伸手去掏,掏到深處,發現里邊還有稻米、玉米、豆子等老鼠偷來的糧食,他把這些雜糧煮成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后來當了皇帝后,每當臘八節那天就想起當年的情景,就命御廚將五谷雜糧煮粥而食之,并賜名為“臘八粥”。
明清以后,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
【王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