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為清明節就是寒食節,其實這是誤傳,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節日,不過兩個節日挨著,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也就是在夏歷冬至后的105天。寒食不是在寒冷的天氣里吃東西的意思,而是指吃冷食。在那一天,家里不能生火,后來又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斗雞等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的風俗起源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據說是為了紀念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相傳介子推跟隨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驪姬的陷害,逃難國外19年,患難與共,忠貞不貳。最艱難的時候,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股肉讓重耳充饑。重耳知道此情后,含淚說:“我即位之日,定不忘前情,重加封賞。”
后來重耳沒有食言,即位當上晉文公后,要賞賜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受祿,帶著老母隱居綿山,過著貧寒生活。晉文公多次派人去請他下山,他都不答應。有人獻策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可以用燒山的方法逼他背母親出山。晉文公就在清明節前一天下令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可介子推仍不出山,最后母子倆被燒死在大柳樹下。晉文公追悔不及,即下令以后每年這一天,禁止煙火,吃冷食,以示紀念。這一天,后來就叫寒食節,也叫禁煙節。
現在人們已經不會在清明的前一天禁煙火,吃冷食了,但不會忘記忠貞正直的賢人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