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 張丹
摘 要:在教育領域,“課程”是核心,課程體系的改革也是職教改革的關鍵。其中,模塊化課程體系類似于搭積木的構建方式,使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很靈活,其相關研究也逐漸成為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根據各專業對應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訴求,建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模塊化課程體系,不僅可讓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精準對接市場需求,也可以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從而適應新時代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勞動市場需求的變革。
關鍵詞:能力本位 模塊化 課程體系
我國高等教育起步晚、發展快,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發展同質化、“就業難”等問題。與“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用人企業的“用工荒”,這使得不少用人企業難以招聘到緊缺的應用技術人才。“就業難”和“用工荒”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的原因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的不匹配和失衡。致使,學校“教授”非企業工作崗位技能“所需”,造成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以何種課程定位,來應對這日益激烈的矛盾,培養契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一項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1 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適合所有工作崗位的普適性能力(例如:人際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這是學生勝任一份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二是符合特定工作崗位所要求的專業能力,此部分能力的獲取需要經過專業的學習與培訓。
2 高職院校構建基于專業能力的模塊化課程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多數高職院校都是仿照本科教育使用學科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以至于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參與感不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且傳統的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的對接不夠清晰,學校開設的不少專業課程,并非對應工作崗位技能“所需”,嚴重影響院校的就業品質。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模塊化課程體系,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標的,根據具體的工作崗位技能要求,將崗位技能對應的所有課程劃構為大小不同的模塊,各模塊可以靈活自由的組合,不僅可以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便利,也可以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既可以獲得針對心儀工作崗位的更多實踐機會,在學習的過程便可沉浸至工作情景,體驗“實踐”的樂趣,做到樂于學;還可以靶向明確的獲得目標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從而實習便可“上手”,增強勝任工作崗位的自信心。
3 高職院校構建以能力為基礎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原則
課程是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途徑。通過對相關研究的梳理,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基于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建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3.1 職業原則
課程的培養目標必須指向特定的職業崗位技能;在開發課程時,要基于對應的專業崗位的工作內容或工作過程進行分析,以崗位技能所需的知識點、能力和人格素質作為核心內容;在建設課程時,需要邀請領域專家、職場精英等全程深度參與課程的開發、設計、實施、評價。在實施課程時,要借助合適的職業教育資源讓學生融入特定工作崗位場景,盡可能的讓學生的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切身體驗。在評價課程時,應以是否具備勝任特定工作崗位的能力作為評判的標準。
3.2 校企合作的原則
校企合作不僅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和實施的基本原則。校企合作的原則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高職院校通過與相應對口企業開展緊密合作,
及時動態了解對應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依據崗位的技能要求明確專業的核心能力,將其作為專業課程開發的依據和指南。并在課程開發時,吸納企業一線資深專家全程參與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只有如此,才能使院校“所教”即企業崗位“所需”,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
第二,校企合作共同實施課程。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基本由學校專任
教師承擔,學校專任教師遠離對應專業的一線生產(服務)工作崗位,對其技能要求了解不全面或是沒有及時追蹤其變革,從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很難準確把握重難點;另外因 “實戰”經驗不足,教學過程過缺乏自身經驗的傳授與分享,致使授課干癟晦澀,很難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吸收企業一線生產(服務)工作崗位專家、能手參與部分課程的教學實施,既可以使課程的教學實施緊扣企業的實際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還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如此,才可以增強職業教育對人才市場的適應性。
第三,校企合作共同評價課程。以往傳統的課程實施后,課程的考核完全由學校組織,考核重理論輕實踐,甚至偏離實際工作崗位能力要求。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模塊化課程體系不僅要求對應企業參與到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還要求企業方參與到課程的評價階段,進而保證課程從開發、實施到考核評價全流程都與實際工作崗位能力要求對標,不走樣。
3.3 模塊化原則
根據專業對口崗位的技能要求,明確專業的核心能力,再將核心能力根據工作流程分解成相應的子能力,明晰各子能力對應的知識點,進而建構課程模塊。在確定整個課程體系模塊時應根據不同層次人才成長發展的需求來建構,同時既應考慮各獨立模塊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考慮其相應的獨立性。
4 基于能力的高職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策略
4.1 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
就業市場需求分析是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動態跟蹤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的構建課程,以應對人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通過構建積極適應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的課程體系,確保畢業生具有較強的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并建立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課程資源庫,為學生的學習提高提供便利。
4.2 以工作崗位能力的培養為核心
就職業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建構而言,以工作崗位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其要義有三:
其一,重視開設關涉通用性職業能力的課程。筆者通過走訪校企合作企業調研獲悉,相比扎實的專業功底用人單位更加看重通用性職業素養。熱情、禮貌、敬業、勤奮、好學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重點考量的指標。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體,應重視開設培養通用性職業素養的相關課程,注重學生基本職業素養培養,以利于學生養成普適性和通用性的能力。
其二,注重“教、學、做” 一體化的教學,大力加強學生以專業技能為切入點的專業能力的培養。通過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等形式,融入實際生產(服務)情景,在沉浸式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完成 “學生”與“員工”的角色轉換,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授知識點和技能點,從而獲得專業性職業能力,為畢業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終身學習和自主創業等發展性能力。進入新時代,社會節奏加快,產業升級加速,職場供需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大,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具備的職業素養將更多的體現在“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業等方面。因此,為保證學生不在職場中落伍,在培養專業性職業能力解決就業的同時,也要重視其發展性能力的培養。
5 職業能力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的基本模塊
在建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模塊化課程體系時,課程模塊的建構至關重要。為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訴求,以下幾個基本模塊必不可少:
5.1 通識性課程模塊
通識性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學生普適性的職業素質,它包括基本職業素質課程模塊和關鍵職業素質課程模塊。該課程模塊難度低,但卻是職業能力建構的基礎和關鍵。
5.2 專業基礎課程模塊
由針對專業大類、相近專業集群開設的多門專業課程組合而成的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是專業群的基礎課程,也是專業群內不同專業方向學生必修的課程,為專業方向性職業素質課程服務。這些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是專業課程體系的主體。
5.3 專業方向性課程模塊
專業方向性課程是根據社會產業細分,針對特定的具體的工作崗位能力需求而開設的課程。該模塊內的課程特點是專業性強,相比專業基礎課程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也是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實現就業分流的關鍵模塊。
5.4 職業拓展課程模塊
職業拓展課程模塊包含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專業拓展知識,一部分是為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以獲得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而開設的相關課程。課程涵蓋創新創業課、專業拓展課、學歷提升課等。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職業規劃來個性化的選擇學習。這一模塊的課程比專業方向性課程模塊層次更高,旨在確保學生畢業后在職場可持續發展。
5.5 學校社團課程模塊
學校社團課程,俗稱“第二課堂”課程,是指學生在課外參與由學校社團組織的各類校園活動。學校社團課程看似娛樂卻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和拓展,對提升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5.6 頂崗實習課程模塊
將校外教學活動劃分為頂崗實習課程模塊,該模塊主要涵蓋企業實習以及在企業參加的培訓,是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在該模塊學生可直接參與企業的一線生產實踐,具有更為鮮明的職業針對性和職業實踐性,同時也可以檢驗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效,更加有益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6 結語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為解決“就業難”與“用工荒”之間的矛盾,構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模塊化課程體系顯得十分的必要。在構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時應遵循職業原則、校企合作原則以及模塊化原則,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工作崗位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還需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XJKX19B098)。
參考文獻:
[1]柳桐,張樹維.基于崗位勝任力的汽車類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J].工業控制計算機.2021,34(01).
[2]孫德剛,郝萍萍.基于“雙創”能力本位的網絡工程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與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9,3(21).
[3]于世東,郝穎,封雪,吳鵬.基于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 教育現代化.2019,6(16).
[4]查貴勇.國際商務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分析[J]. 上海商學院學報.2018,19(03).
[5]袁利平,楊陽.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構[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05).
[6]王雪香,吳海霞,趙麗娟,張宇婷,王益民. 基于“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精細化工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探索[J].化工設計通訊.2020,46(10).
[7]歐海波.高職機電類專業集群式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 南方農機.2019,50(24).
[8]于艷莉.基于OBE理念的交通運輸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