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棟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學校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學科滲透、開展國學和書法教育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和學生共成長,做中華文化的踐行者。號召教師以中華美德對待家人、對待學生、對待家長、對待工作。在此基礎上,推行東方教師承諾制:對孩子微笑──任何一個孩子不會受到冷落和歧視;與孩子交談──每一個孩子都能和老師平等對話;幫孩子明理──讓每一個孩子在體驗中辨別真善美;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讓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選擇,張揚孩子的個性;給孩子機會──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都能得到充分展示;為孩子著想──幫助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替家長分憂──保障孩子校園生活愉快安全。讓學生在教師身上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魅力,從而受到感染熏陶。
發揮學科教學主渠道作用,滲透中華美德。我們要求各科教師在備課中首先確定本課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目標,在教學時選準切入點,把中華傳統美德滲透在知識教學之中。例如,我們把古詩文誦讀作為校本德育的重點內容之一,要求低、中、高年級學生每學年學會古詩詞40-60首,讓學生在“讀中華美文、做少年君子”的號召中,做胸懷傳統美德的新世紀人才。通過讀、抄、做、寫、評的實踐過程,引導學生“知中行、行中悟、悟中從”。誦讀相關中外經典、詩詞歌賦、格言名句等,將對自己有啟發的部分抄錄下來,按照從中悟出的道理去實踐,并將實踐之后的體驗寫成日記或周記,最后,通過自評和同學、家長、老師的互評,使收獲得以升華和鞏固。
開發特色課程和活動,讓學生從經典中汲取營養。一是開發寫字課程,提高學生書法技能。學校把書法作為校本課程納入課表,編寫了《東方習字》讀本,立足于“寫好工整、美觀、規范的正楷字”,重點強調激情、示范、指導、品評四個環節,突出學校特色。圍繞讀本,開展優秀書法作業展評,班級書法擂臺賽等活動,并推選出優勝者參加國家及市區各類書法比賽。二是開展國學實驗,傳承文化經典。學校將每周一、三、五定為國學早讀時間,班主任和學生共同誦讀,每天回家后學生和家長共同誦讀經典10分鐘,一年級讀《弟子規》,二年級讀《三字經》,三年級讀《千字文》,四年級、五年級讀《論語》,六年級讀《古詩誦讀與欣賞》。根據學生誦讀內容和年級段,開展有特色的系列活動,如“我和家長讀經典”、制作國學小報、古詩配畫等,定期展出學生優秀作品,營造誦讀氛圍。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