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光
我國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戲劇教育共同體學校共謀發展,旨在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北京市通州區北關中學、永順小學在共同體學校的帶動下,進行課程教學多元化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1.邂逅戲劇,開啟新征程
余秋雨說過:“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機會從小學習表演,將來很難成為有魅力的社會角色,讓孩子參加戲劇表演,不是培養文藝愛好者,而是要賦予孩子們一種社會技能。”這一理念與通州區永順小學倡導的“為每個孩子的多彩人生打好底色”不謀而合。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特色建設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客觀要求。劉燕君校長帶領共同體學校,在整體工作中系統思考如何培養學生,思路清晰、方向明確。我作為中小學一體化學校的管理者,始終保持全局觀念,科學進行頂層設計,用戲劇教育為孩子的成長奠基。
2.嘗試融合,潤物細無聲
戲劇教育不僅將課堂學習置于戲劇情境當中,而且將思想教育置于舞臺內外,讓學生在知識與生活、文字與舞臺當中穿梭,將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戲劇彩排中。
將戲劇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與德育相整合。在融合實踐中,我們以學生正向思維發展與合作能力的培養為中心,立足于“以生為本、聚焦學生知識能力、思維意識提升”,探究改變課堂模式,感悟角色、演活文本;尊重個體差異,自我體驗、自我完善;實施任務驅動,主動思辨、感悟核心價值觀。
精彩的舞臺表演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更給表演者和觀眾上了一堂堂鮮活的思想教育課。學生們在聲情并茂的排演中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育借助戲劇呈現,既是鮮活可見的,又是潤物無聲的。
3.育人歷程,更上一層樓
課堂教學與戲劇教育融合后,課堂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學生由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多角度、多維度的學習文本,使教與學之間建立了更為鮮活的新關系。德育與戲劇教育融合后,把生活中的人與事轉化成戲劇表演,學生通過體驗不同情景下的真實人生,不僅心靈受到觸動、情感受到熏陶,而且思想上獲得啟迪。
戲劇教育的深入開展,促進了學校教育的整體提升。表演拓寬了學習時空、學習方式,豐富了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與體驗,讓學生學習有方、表達有法、思維有序、理解有度,讓課堂更有活力。可見,戲劇教育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最適當的方式之一,也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戲劇教育與教育教學相互熔煉,促進學生向美而行,為學生多彩人生打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