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高校的實證調研"/>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戚瑞靜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談話時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攸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指出,共青團組織要主動承擔起推動青年發展的歷史重任,用共青團的邏輯促進青年發展。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使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內在需求不斷得到釋放,傳統的共青團育人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時代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必須結合自身特點,重新謀劃戰略工作格局,凝聚和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各類陣地的“戰斗力”,為青年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發展空間。
共青團組織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織,發揮引領、管理、模范作用的首要條件是明確自身職能。有關共青團職能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就其內涵來說,目前黨、團文獻都未對其進行明確的界定。直到2008年團的十六大報告之后,學界對共青團職能的認識才有了新變化。通過知網檢索關鍵詞“共青團職能”,搜集近幾年相關期刊論文共63篇。經過梳理歸類,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
(一)社會發展某一階段或特定背景下共青團職能定位研究。這一時期部分人對共青團的職能定位認識稍顯偏頗,最典型的是“共青團純政府部門化”和“共青團NGO化”這兩種傾向。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后備軍,不同歷史時期擔負著不同的使命。劉佳認為,改革語境下,回應青年自身的發展訴求是推進社會整體改革的必要環節[1]。鄭長忠等則指出,共青團必須從自身組織形態創新出發,緊隨時代發展規律,才能確保其職能得到充分發揮[2]。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擔負的職能要應社會局勢和青年特點實時更新[3]。可以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共青團核心競爭力[4]。如通過內強建設、外化載體提升共青團生力軍作用[5]。
(二)社會學視角下共青團職能分析。該視角下,學界基本上從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共青團與社會關系、國家政策等方面出發。普遍認可共青團的“三大職能論”,即政治職能、行政職能和社會職能,但對三大職能之間的依存關系以及側重點理解有所不同。如謝素軍以社會治理為出發點,將共青團組織的職能細化為黨群橋梁、政社樞紐、社會服務主體[6]。譚毅依據社會學中的“國家-社會關系理論”,對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的必然性進行了闡述[7]。張莉指出辯證分析共青團的三大職能與基層共青團各項職責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8]。共青團的“三大職能”是為了便于理論研究的開展而進行的劃分,并不適合在實踐運用中直接生搬硬套。
(三)就某一地域或企事業展開的個案研究。如石英以內蒙古共青團工作開展情況為研究對象,開展實證調研,提出內強職能建設,外強與社會機構的協作共建,是提升發展的有力路徑[9]。劉胡權從法律視角辨析共青團與青少年宮的關系,認為共青團協助政府機構管理青少年宮事務必須有法律加持,以明確管理的職責范圍[10]。黃穎以天津市濱海區環境局第三工作處共青團為例,從共青團職能定位、實踐情況、思想保障等方面展開論述,強調政府監管力的積極作用[11]。
63篇文章中以高校共青團作為研究對象的僅占28%,多側重于討論高校共青團服務職能、職能定位與問題、共青團思想引領等方面的內容。如黃莉培認為政府、社會、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幫助團員青年增強志愿服務認同感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12];朱杰從構建和諧關系的視角出發,提出高校共青團服務職能發揮的新模式[13];王越芬等指出高校共青團組織因其政治引領、組織覆蓋等優勢,是國家應對重要突發疫情事件時的重要力量,應明晰定位、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14]。翁楚歆就“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共青團職能發揮過程中存在的“高位徘徊”“游擊習氣”“二八”等現象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進行了職能再定位[15];沈威通過分析當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短板指出可以通過重構創新平臺、發展理念、聯動機制、運行機制等幾個方面予以改進[16]。以往研究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思路和方法,但是自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進入新時代后,專門針對地方高校共青團職能及實現路徑進行的系統研究還較少。因此,結合以往科技、科研成果,結合基層青年工作實際,創新性研究高校共青團的職能定位與實現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文獻研究法以及專家訪談,結合地方高校共青團工作實際,制定調查問卷。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發放問卷,調研當前高校共青團職能發揮現狀。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總結當前共青團職能發揮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擬定訪談提綱,對3所高校近100名共青團員代表進行訪談,借助Excel軟件對訪談結果進行話語權分析,總結出新時代共青團員對于共青團扮演角色的需求、對活動開展方式的偏好。將共青團員需求與目前高校共青團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對比,根據實施差距,重新定位符合學生科學發展規律的職能定位,結合“90后”“00后”學生特點,創新職能實現路徑。高校共青團職能定位與實踐路徑創新研究框架見圖1。
圖1 高校共青團職能定位與實踐路徑創新研究框架
選取商丘師范學院、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三所地方公立大中專院校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600份,有效問卷595份,有效回收率99%。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高校共青團員主流意識形態方面。在信仰調查中,調查結果顯示,90%的被調查對象選擇的選項為“共產主義”,表明商丘地方高校絕大部分青年學生有較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但仍有近10%的學生選擇無信仰。在“您認為自己與‘中國夢’的關系”來看,90%的被調查對象認為自己與中國夢的關系“密切相關”。整體來說,目前地方高校共青團員普遍有較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較為強烈的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態度。
(二)高校共青團員個人意識、價值取向方面。被調查對象中有近96%的共青團員表示對大學生涯有明確的規劃。在大學生涯規劃中(如圖2所示),6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最應該做的事情為“多提升專業技能”,16%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應該多提高人際交往能力,15%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應該多參與課外及社會活動,5%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應該多享受青春,做自己喜歡的事。
圖2 共青團員大學生涯規劃調查
在價值取向調查中(如圖3所示),7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靠“刻苦、勤奮、有恒心”,其次為人脈、財力、專業等因素,僅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機遇和伯樂對成功的影響最大。
圖3 共青團員價值取向調查
在所希望的團支部活動內容調查中,41%的被調查對象希望團支部活動開展內容與專業相關,24%的被調查對象希望與將來求學、就業相關;僅有21%的被調查對象希望團支部開展的活動內容與當前國家時事政治有關(如圖4所示)。
圖4 共青團員期望團支部活動內容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員個體自主意識較強,對大學生涯有明確的規劃,“多提升專業技能”在共青團員大學生涯規劃中占比最高,但是在價值取向調查中,被調查對象反而普遍認為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依靠“勤奮、努力、有恒心”等個人品質,僅有少數被調查對象認為專業能力對成功的影響較大。多數被調查對象參與團活動有較強的功利目的,認為時事政治與個人成長、成功影響不大,對此關注不夠。可以看出,目前共青團員自主意識較強,因此,在對共青團職能進行再定位時,需要注意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融入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認同感。
(三)高校共青團員入團動機方面。調查數據顯示,86%的共青團員抱有“拼搏擔當,有目標”“心態平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但仍有不小比例的共青團員存有“得過且過,混日子”的心態(如圖5所示)。表明目前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員的精神風貌主旋律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摻雜悲觀、消極的不和諧因素,需要我們予以關注。
圖5 共青團員人生態度調查
從加入共青團的原因來看(如圖6所示),被調查對象中有超過7成的樣本選擇“純粹熱愛,個人主動申請”,23%的被調查對象入團目的是為了將來就業做準備;被調查對象中有94%的樣本認為作為共青團員會感到自豪,并且平時注意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共青團員入團動機是單純出于精神需要以及對共青團員價值身份的認同,但仍有部分共青團員入團動機不純,摻雜過多物質因素。
圖6 共青團員入團動機調查
(四)高校共青團職能發揮方面。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基層團支部開展活動的主要形式為“班會”,實踐活動部分僅占11%(如圖7所示)。
圖7 基層團支部開展活動的主要形式調查
對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員所期望的團支部活動形式與媒介進行調查,將調查結果導入SPSS軟件,對共青團員所期望的團支部活動形式、共青團員所期望的團支部活動借助媒介兩個多選題目,進行響應率和普及率分析(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共青團員期望團支部活動形式與媒介響應率與普及率
從附表1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性(p=0.000<0.05),意味著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性,可通過共青團員期望團支部活動形式與媒介響應率或普及率具體對比差異性。整體來講,網上開展、不占用大家的時間,班會、講座、討論會,外出參觀學習,微信,公眾號共5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表明網上開展、不占用大家的時間,班會、講座、討論會,外出參觀學習這三種形式的團支部活動較受大家歡迎,以微信、公眾號作為活動媒介的支持率較其他手段要高。可以看出共青團員所期望的基層團支部活動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與當前共青團職能發揮以班會為主的現狀相矛盾。共青團職能發揮的現狀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必須做出改變,尤其在團支部職能發揮過程中融入新媒體元素更具迫切性。
(五)高校共青團職能定位方面。在共青團職能定位方面,86%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共青團組織(團干部)能幫助其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12%的被調查對象不清楚共青團能否在學習或生活中提供幫助,2%的被調查對象持否定態度。幾乎所有被調查對象表示愿意參加社會管理。在共青團員愿意參加的社會管理方式調查中,64%的被調查對象選擇通過“樹立榜樣,發揮引領作用”參與社會管理,19%的被調查對象選擇“為青年服務,發揮青年利益代表作用”(如圖8所示)。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員樂于投身社會管理事業中,具有較強的主題意識,選擇以“發揮榜樣引領作用”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重視維護青年利益,但是缺乏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與監督的熱情。
圖8 共青團員樂于參與社會管理方式調查
為找出新時代學生對于共青團扮演角色的需求、對活動開展方式的偏好,以便對比目前高校共青團職能定位及發揮情況,分別對近100名共青團員進行訪談。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的情況下,對訪談過程進行錄音,對錄音結果進行話語權分析,高頻詞匯為“建議團課可以更多主題和內容,不再單調,多平臺開展等”“有序組織會更好一點”“沒有系統化”“多些實干,少些排面和形式”“形式大于行動”“建議多開展校內校外活動”。可以看出,共青團員對于活動開展的內容有較高要求,排斥形式化、走流程,較為注重實踐。
經過新時代共青團員的現實需求與共青團職能發揮現狀分析,目前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傳統育人理念不適用于當前青年學生個性特點;(2)傳統服務內容不能滿足當前青年學生的多樣化需求;(3)傳統社會實踐模式不能滿足當前青年學生參與社會治理的愿望;(4)傳統校園統籌管理機制不能滿足當前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
1988年團的十二大首次明確共青團的三大職能,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作為對傳統職能的補充,第一次被確立為團的社會職能[17]。2008年團的十六大提出新的四大職能即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和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的工作[18]。從共青團的職能定位發展史中可以看出,共青團的職能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會緊隨時代變化不斷革新,以適應時代需求。根據“木桶原理”,補齊短板是高校共青團職能再定位關鍵點,也是創新實踐路徑的基礎。針對目前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職能發揮中存在的問題及現實需要,在征求學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充分吸納已有研究成果,結合調查結果,文章嘗試從政治職能、教育職能、服務職能、社會職能四個方面重新定位符合學生科學發展規律的高校共青團職能,各職能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裂的關系。
(一)政治職能。2018年7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談話時指出:“共青團的所有工作,歸結到一點,就是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是共青團的政治定位,也是共青團的立足之本[19]。調查結果顯示,地方高校共青團員整體上入團動機端正、思想積極向上,但也摻雜悲觀、消極的不和諧因素,部分共青團員入團動機不夠純粹,態度不夠端正。故在對共青團職能進行再定位時,要始終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的原則,在做好大部分共青團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關注小部分團體,以及團外青年群體的思想動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覆蓋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二)教育職能。團的十八大指出廣大青年要擔起強國使命,必須有本領,有強有力的能力和素質[20]。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涵蓋廣大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青年群體實踐、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型學校。但由于當前共青團員個人主體性意識、自主意識過強,部分共青團員缺乏對共青團組織職責范圍的理解,給共青團教育職能的發揮增加了一定的障礙。因此,在共青團教育職能發揮方面,基層共青團組織要注意引導廣大青年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舉辦“中國夢,我的夢”“我與祖國共成長”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社會是我家,環境保護靠大家”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動,“石榴子,一家親”等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讀一本經典,書寫感悟”等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廣大青年積極參與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使廣大青年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三)服務職能。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青年認為共青團組織能夠解決其生活、學習中的問題,但仍有不小比例的被調查對象持否定意見。對于共青團服務的內容、范圍的不確定,嚴重影響了地方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職能的發揮效果。因此,基層共青團組織首先要明確服務范圍,大力建設青年事務社會服務中心,設立對口服務崗位,培訓服務技術,及時滿足廣大青年在身心健康,學習、就業與成長成才,社會融入與婚戀交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急其所急,想其所想,解其所憂。如建立“一元愛心”希望工程,專門用以幫扶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建立“就業服務周”制度,專門為未就業青年提供可靠的實習、培訓、就業信息;建立“特殊群體筑夢平臺”,為孤寡、殘障青年,留守兒童提供愛心幫扶。共青團組織是青年群體合法權益的發言人,在服務職能發揮過程中,配合有關部門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網絡維權服務平臺的建設。
(四)社會職能。團的十八大指出,共青團具有維護、代表青年具體利益,為廣大青年合理意愿發聲的社會職能。調查顯示,廣大青年對參與社會管理具有強烈的意愿,但現實情況是該項職能的嚴重缺失。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社會職能明確提出的時間較晚,運行機制尚未成熟,缺少實踐經驗。例如共青團組織在輔助政府部門管理青年時缺少行政賦權,在為青年合理權益發聲時缺少法律授權,在參與社會管理時缺少實現途徑支撐[20]。這需要從政策、法律、實施等多層面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管理參與環境。社會管理層面,可以嘗試建立與社區服務、公益慈善、生態環保等各類地方社會機構的常性聯系,擴大青年群體的有效覆蓋范圍。團結、教育、聯系青年層面,可以嘗試通過選拔組織骨干、建立孵化平臺、培育示范項目等具體措施,激勵、引導社會上的青年組織參與社會治理。
根據共青團職能再定位,嘗試從以下四方面對共青團職能實現路徑進行創新:(1)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臺,增強思想引領的實效性;(2)根據當下青年學生需求與特點,革新育人理念;(3)創新運行機制,使共青團服務青年常態化;(4)創建協作機制,使青年參與社會管理更加規范化、更具可持續性。
(一)革新育人理念方面。當前“90”后“、00后”學生主體意識較強,對自身成長需求遠高于關注國家時事政治的熱情。因此,共青團的教育職能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做出改變,持“育人”與“助力”相結合的原則,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與青年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元素,有效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例如青年學生在大學生涯規劃中非常重視專業能力的提升,對體育生來說,可以結合專業特點,通過設計“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組織團員到社區、公園等公共場所開展“公益小課堂”活動,用專業知識指導老年人根據身體狀況合理選擇科學健身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傳遞作為共青團員要有“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覺悟。
(二)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臺,增強思想引領的實效性方面。高校共青團是中國共青團在高等學校的基層組織,涵蓋人員廣、輻射范圍大,潛移默化中發揮著對大學生的重要教育功能。根據新的職能定位,結合“90”后、“00后”學生特點與現實需求,線下整合校內外資源,與校內兄弟單位、校企合作單位、實習實訓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合作,共同搭建青年參與社會實踐的平臺;線上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工具開展“青年大學習”、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增強思想引領的實效性。
(三)創新運行機制,使共青團服務青年常態化方面。高校共青團組織是高等學校管理學生的得力助手,在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中是最貼近學生的一個組織。其職能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發揮、發揮的效用有多大,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學校管理是否穩定。因而,在當前高校共青團的各項職能中,服務職能是極為關鍵的一環,也是最需要隨時適應時代要求及時做出響應的一項職能。我們必須創新運行機制,使共青團服務青年更加制度化、常態化。可以嘗試從地方商丘高校共青團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組織兩方面入手。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基礎上,校內建立以共青團員為主、吸收部分專業老師為輔的定點“服務站”,為校內青年提供學業、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服務。
(四)創建協作機制,使青年參與社會管理更加規范化方面。青年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多種多樣,并不只是“樹立榜樣,發揮引領作用”,如參加民主管理與監督等,也是尤為重要的一種形式。但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學生普遍缺乏這種形式的參與意識。可嘗試通過邀請團干部宣講民主管理與監督的方式、內容與意義,提高大家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組成以各班團支書為主,學生會配合組織的“有話請講”服務周等活動,潛移默化中提升青年參與民主管理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