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宇,趙亞敏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班風建設可理解為高校根據在校大學生學風的規律、特點以及目標開展有組織、有步驟、有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日常管理活動。但傳統的評價方式顯現出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評價方法和形式過于簡單等諸多弊端。本文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積極探索新的學風評價機制,從而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高校班風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必然具有一定的價值追求,它會影響評價的方向。而對于高校班風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而言,其價值取向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大學生在大學時期容易產生矛盾心理。在傳統權威價值的式微和現代價值觀念多元化的雙重影響下,他們的心理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經常出現矛盾和沖突[1]。集體心態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集體行為,班風評價指標體系是根據班級集體目標而建立的,可以引導和推動班內同學向正確的方向努力,促進班集體的健康成長。
集體凝聚力是因成員對集體認同感而形成的群體向心力,這是維系成員間團結協作的力量。班集體凝聚力通常表現為同學對班級的歸屬感、信任感和榮譽感,這也是評判一個班級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班集體凝聚力越強,成員越維護集體榮譽,個體目標實現的動力也越迫切。
班集體發展水平往往也能反映出其成員的能力和素質[2]。班風評價不是為了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考核,應加強學生在班級之中的主人翁意識,逐步培養和鞏固學生對班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實現學生個人成長。同時,學風優良的班集體,全體成員表現會更積極,更能遵守紀律,維護集體榮譽。班級中的所有同學都能共同成長進步,借助自身優勢,為集體出力,營造一個積極、友善的班級氛圍。
筆者所選擇的評價指標要素基本取自兩方面:一是參考高校班風建設評價指標的相關成果;二是整理當前被各高校實際采納并應用的指標,主要是通過網站公布的資料信息以及對部分學校實地調研資料進行整理。根據這兩部分資料,遴選出出現頻率較多的指標,并確定了初步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班風建設初步評價指標體系
初步設計的指標體系共有30項評價指標,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需要對指標體系加以篩選和調整。指標體系的篩選主要經過指標隸屬度、相關性以及鑒別力分析,需要經過多次問卷調查以及數據分析。本研究選擇了22位專家進行問卷咨詢,這些專家主要由在高校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組成,他們都對高校班風建設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1.指標隸屬度分析
隸屬度主要借鑒模糊數學中的概念,指某項元素隸屬于所在集合的程度,即分析某個指標多大程度上屬于該體系。
筆者主要以專家咨詢表作為指標隸屬度分析的基礎。依據第一輪指標體系,按照類別列出各項初選指標,并通過“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這五種選項來表示指標的重要程度。假設評價體系中的某項指標被認可(本研究指選擇重要和非常重要)的總次數為N,即一共有N位專家認為該指標是評價高校班風建設的理想指標,則該指標的隸屬度R可以表示為N/被調查專家有效人數。并且R值越大,說明該指標就越大程度上屬于該體系,即該指標十分重要,能夠被保留;相反,該指標就會被刪除。
本研究將臨界值定位為0.3,憑借對22份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共得出30個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值,并刪除了隸屬度值低于0.3的6項指標(其中5項指標見表2),保留了其余24項指標構成了第二輪評價指標體系。
表2 隸屬度明顯偏低的5項指標
2.指標相關性分析
通過隸屬度分析形成的第二輪指標體系也許會由于各指標間存在較高相關性,而出現對信息過度重復使用的情況。相關性分析就是找出并刪除這些明顯相關的指標,從而減少指標重復反映評價信息而造成的影響。具體操作流程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運用比重法對指標原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以降低指標間由于計量單位差別而造成的對分析結果的影響,使各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具體公式為:
其中,xi為指標的原始值,yi為處理后的指標值。筆者借助某高校部分班級的相關數據,得出對應指標數據,見表3。運用比重法處理后的指標值見表4。
表3 某高校班風建設評價原始數據表
表4 相關系數高于0.8的指標
第二步,將無量綱處理后的數據輸入SPSS軟件中,運用SPSS進行雙變量相關中的皮爾森(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并選擇顯著性水平0.05進行雙側檢驗。
第三步,排除重復指標。例如,參加院校集體活動出勤率與班級集體活動及班會出勤率這兩項指標相關度超過了給定臨界值0.8,即高度相關,再結合隸屬度分析結果,去掉隸屬度低的那項。
重復運用上述方法,最終有6對指標相關系數超過臨界值,刪掉當中隸屬度相比較低的6項(如表4所示),剩余指標構成高校班風建設評價第三輪指標體系。
3.指標鑒別力分析
指標鑒別力指運用該指標區分不同評估對象時,最終結果能夠區分不同對象特點差異的能力[3]。如果用該指標對不同對象進行評價時,所得出的各個結果都呈現出比較一致的得分,就說明該指標鑒別力較低。
一般選擇變差系數去顯示不同指標鑒別力的值,具體公式為:
變差系數逾大,就表明該指標的鑒別能力逾強,相反,則鑒別力逾弱。此步篩選,筆者仍借助高校實際調查,整理出各指標的相關數據(因為資料限制,部分指標數據不足,對這些數據不足的指標予以保留),并運用EXCEL軟件得出各個指標值的平均值及標準差,最終算出變差系數。
學術界并沒有嚴格明確變差系數的臨界值,往往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在本研究中,刪除了變差系數低于0.030的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變差系數低于0.030的指標
通過對22位專家咨詢調查,并運用1~9標度法對指標之間的重要性做出評分,并選擇最接近專家平均給分的標度值(取整數)作為最終評分,從而構造出評價層對目標層的判斷矩陣(見表6)以及指標層分別對評價層的判斷矩陣。具體計算步驟演示如下:
表6 評價層對目標層的判斷矩陣
第一步,矩陣元素按行相乘,并對乘積開n次方(n是矩陣階數)。則有:
第二步,將方根向量歸一化,求出特征向量W的第i個分量,就可得出領域層各個指標關于目標層權重。即:
評價層的指標權重顯示,班級凝聚力和學業表現是影響高校班風評價結果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權重分別達0.3102和0.2824(如表7所示)。這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對于大多數班集體而言,積極的思想引導、良好的紀律表現比較容易做到,而班級凝聚力和學業表現更能代表班級建設的綜合水平,達到優秀的難度較大。
表7 評價層指標權重
依照上述步驟,可求得指標層權重,如附表1~附表5所示:
在思想政治層面中,政治理論學習出勤率和入黨積極分子比例均遠高于班級黨員比例的評價比重(如附表1所示)。雖然高校學生黨員是班級中最優秀的學生代表,但畢竟人數很少,尤其對于大一、大二這種低年級的班級。政治理論學習出勤率、入黨積極分子比例更能體現班級的思想建設水平。
附表1 針對思想政治層面,其具體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在班級凝聚力層面中,集體活動獲獎情況比重最高,超過另外兩項的總和(如附表2所示)。
附表2 針對班級凝聚力層面,其具體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學業表現在所有評價層面中是最容易量化考核的,績點、掛科率、四級過關率、科研成果等都是高校常見的教學考核指標(如附表3所示)。
附表3 針對學業表現層面,其具體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紀律表現層面在5個評價層面的比重并不突出,不到20%,但該層面只有兩項指標,相對比較集中(如附表4所示)。
附表4 針對紀律表現層面,其具體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其他方面整體所占比重不高,主要是對指標體系的補充。依據評價層權重 Q1、指標層權重 Q2,可以得出具體指標層的最終權重Q3=Q1×Q2(如附表5所示)。
附表5 本科高校班風建設評價指標權重
班風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很強的行為導向性,它能促進班級整體發展、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保證班級共同目標的實現。已制定出的評價體系在現實情況和可用技術條件下盡可能完善,但離班風評價追求的價值目標還有一定距離。這是由于更深層次的原因造成的,短時間內無法得到彌補,需要經過實踐探索方能對指標不斷優化。同時,評價指標的權重也需要不斷合理化,充分調動學生在平時學習、實踐活動、各類競賽中積極表現,提升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做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