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新課改形勢的巨大推動下,語文教學也應改變以往“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遵循山西太谷縣張四保主任的“二十四字”教學模式,即:自學感悟、自學檢測、合作交流、展示點評、分層訓練、拓展延伸。“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拓展自己的學習空間,給他們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提高語文能力。我覺得,“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回歸本色:感情出于“讀”,興趣出于“聽”,“說”出魅力,“寫”出意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學好教材,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把語文學習向更為廣闊的空間進行延伸,我們打破課堂四十五分鐘的局限性,讓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學得一身知識。我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所要學習的文本注入新內容,拓展學習范圍,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廣閱報刊、瀏覽網絡上的熱點話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還開展各種演講辯論賽,鼓勵學生自導自演課本劇等。如此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傳統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滿足的,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內的語文學習拓展到課外,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時,課前布置任務:學生多方收集有關戰爭的詩詞、英雄故事、戰爭名言、軍事成語;搜集戰爭遺址圖片等。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收集成果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展示,背詩詞、講故事、解成語、展圖片,學生交流積極踴躍,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課下的努力不僅豐富了課本內容,也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更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獨立的,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是基礎學科,它與其他學科是具有互逆性的:我們的學生借助語言來認識、學習其他學科,其他學科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實踐的機會。我們通過語文與相關學科的知識整合,改變且完善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狀態。如毛澤東主席的《新聞二則》就涉及了歷史學科當中的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上課之前,學生可以先了解該時期的歷史,教師再對此段歷史背景進行回顧,相信學生再理解課文就會很輕松;學習《背影》這篇文章時,我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借助歌曲《父親》那深沉的旋律來進行烘托,學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父親偉大的愛;美術老師給學生賞鑒過三峽的圖片,他們在學習《三峽》時深深感受到酈道元文筆的精妙,壯美三峽呼之欲出。由此可見,學習知識就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
語文學習就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學生對于課外閱讀,培養興趣和養成習慣是基礎,提供充足的讀書時間是保障,適時閱讀競賽是手段,以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我在教學環節“自學感悟”環節每天空出二分鐘,讓學生推薦一本書、小說人物圖譜、詩詞名句接力賽等趣味閱讀展示活動。每周進行“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演講,學生書寫讀書心得體會,只要學生堅持以讀促寫,為寫而讀,讀寫結合,就能真正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課程改革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不可或缺,它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就是能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促進教學效益的最優化,因而正逐步深入到各學科領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制作精良的課件,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例如,在講授《云南的歌會》一課前,我了解到不少學生沒有到過云南,更不要說參加過歌會啦,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北方的學生生來說可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如果像傳統的教學方式一樣,只是讓學生們讀讀課文,聽聽教師枯燥的講解,是很難體會云南少數民族歌會習俗魅力的,更無法領略到云南特有的濃郁民歌文化和民族風情,我精心制作了教學課件。課堂上,我首先展示云南各地風情,背景音樂是《月光下的鳳尾竹》,那一幅幅直觀的圖片加上教師簡單的介紹,孩子們很快就對云南的風土人情有了深刻的了解,更被迷人的歌聲所陶醉,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為了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我選擇播放了不同民族慶祝自己傳統節日的錄像片段:彝族盛會“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花山節”,這些歡暢的情景無不吸引著學生的眼球。觀看后,我讓他們說說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幾個,都有哪些風俗習慣,還讓他們思索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這一節課,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有力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信息技術不僅幫助教師授課,學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搜集、分析、處理所給的相關資料。
總之,網絡環境下的語文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綜合運用,實現了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協同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有機融合、課本知識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從而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融生活。我們相信山西太谷張四保主任所推行的“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必將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祖國的語言也會煥放出更加迷人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