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超
摘 要 審視材料所提供的觀點是高考議論文寫作的關鍵環節。充分挖掘觀點所蘊含的信息,需要對觀點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有效審視。通過分析隱藏前提、還原發生情境、推演發展后續這一思考路徑,學生可以完成對觀點產生的“前”“中”“后”三個階段的審視,進而為深入思考鋪平道路。
關鍵詞 審視觀點;隱藏前提;發生情境;發展后續
要求學生審視材料所給的觀點,進而闡述看法,是目前高考議論文寫作的一種,2019年浙江卷作文題即是這類題的典型。在這類題中,審視材料所提供的觀點是寫作的關鍵環節。充分挖掘觀點所蘊含的信息,需要對觀點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有效審視,審視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寫作的質量。但是,要想獲得高質量的審視其實并不容易。高質量的審視意味著學生不能只看到觀點的當下呈現,而要看到觀點產生的全過程。觀點產生的全過程包含了許多潛在內容,這些內容是當下觀點的組成部分,脫離它們,當下觀點將不復存在。本文將以2020年浙江省嘉興市基礎測試的作文題為例,圍繞高中議論文寫作中審視觀點這一環節,聚焦觀點產生的“前”“中”“后”三個階段,以期建立一套有序的思維訓練的方案。
2020年嘉興市基礎測試的作文題所給的材料如下:
有諺語說,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
也有人說,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要做最真實的自己。
一、探“前”:分析隱藏前提
“前”指的是前提,在此處特指隱藏前提。一個觀點的產生建立在基本的前提之上,顯性的前提一目了然,而隱藏的前提卻往往躲在背后,很難為人所察覺。但是,這些隱藏前提對一個觀點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發現隱藏前提是思維能力提升的一個關鍵步驟,如果缺失了這一環節,思考就很難具備自覺屬性。以2020年嘉興市基礎測試作文題為例,發現隱藏前提分成三步。
1.運用“三段論”延伸觀點
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論”是發現隱藏前提的有效手段,觀點背后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即是隱藏前提。運用三段論,可以對材料中的第一個觀點“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做以下延伸。
大前提:了解自己是好的
小前提:別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結論: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
對于材料中的第二個觀點“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要做最真實的自己”,可以作以下延伸。
大前提:做最真實的自己是好的
小前提: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會妨礙做最真實的自己
結論: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要做最真實的自己
2.甄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這一步聚焦在對觀點背后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進行判斷的環節上。
隱藏前提通常分成事實判斷型與價值判斷型。事實判斷型隱藏前提指的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判斷,在現實生活當中可以很容易被驗證,并且人們很容易達成一致。比如,在“多吃獼猴桃可以補充維生素”這個觀點中,隱藏前提就是“獼猴桃中含有維生素”,這個隱藏前提就屬于事實判斷型,人們很容易達成共識。價值判斷型隱藏前提指的是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是依循個人的價值標準形成的,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統一的標準。比如,在“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應該選擇跑步而不是玩游戲”的觀點中,隱藏前提就是“跑步比玩游戲更能愉悅人”,這就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價值判斷,人們很難達成共識。甄別事實判斷型隱藏前提與價值判斷型隱藏前提,是分析隱藏前提的第二個環節。事實判斷型隱藏前提容易被驗證,爭議較小,很多時候不需要審視;但是價值判斷型隱藏前提卻是主觀的,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并且參差多態,所以需要被審視。
在材料的第一個觀點中,大前提“了解自己是好的”是一種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小前提“別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也是一種價值判斷。同樣的,材料中的第二個觀點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顯然也都是價值判斷。既然這些前提都是價值判斷,那就需要被重新審視。
3.用邏輯否定審視價值判斷
這一環節主要是用邏輯否定來審視價值判斷,并且為邏輯否定后產生的觀點尋找可能合理的理由。否定大致分成極端否定與邏輯否定。譬如對“他是一個好人”,極端否定的表達是“他是一個壞人”,邏輯否定的表達則是“他不是一個好人”。在邏輯否定中,一個人不是好人,不一定就是壞人,更有可能是一個好壞間雜的復雜的人,而用“他是一個好壞間雜的復雜的人”就足以否定“他是一個好人”的觀點。相比于邏輯否定,極端否定則是不合邏輯的、非理性的,更多的是訴諸情緒。因而,為提升思考的質量,審視價值判斷需要用邏輯否定。當然,理由尋找的過程可能會徒勞無功,但這個思考的過程是必要的。
“了解自己是好的”的邏輯否定是“了解自己不一定是好的”。學生要思考的是,了解自己為什么不一定是好的呢?了解自己很多時候是好的,但是過度了解自己可能就會讓人失去那種在未置可否情況下的熱情與沖動,這種熱情與沖動正是生命力的展現。再看小前提“別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它的邏輯否定的表達是“別人不一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很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那么自己掌握自己的信息就更充分,也就更可能了解自己,而別人一定是處于一個信息缺失的狀態,就很難說“別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在第二個觀點中,“做最真實的自己是好的”的邏輯否定是“做最真實的自己不一定是好的”,這個新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圓其說的。比如做最真實的自己有時候很難顧及他人,因而可能就會傷害他人。因此,“做最真實的自己是好的”的觀點就值得商榷。最后,“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會妨礙做最真實的自己”的邏輯否定是“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不一定會妨礙做最真實的自己”。在這里,“輕易”這個詞很關鍵,這個詞的存在會讓邏輯否定后的觀點很難成立。
通過以上思考,我們很容易發現2020年嘉興市基礎測試作文題材料的第一個觀點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很可能不成立,第二個觀點的大前提很可能不成立,這就為深入思考創造了可能。
二、識“中”:還原發生情境
“中”指的是觀點產生的情境,識“中”就是還原觀點發生的情境,即思考誰在什么場合對什么境遇中的誰說。在情境中思考問題,可以讓問題變得具體,問題一旦具體化,就具備了更多的細節,就有可能呈現更多的思考角度。思考之所以會流于膚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思考角度的單一,而情境還原的方法可以讓思考具有現場感,擺脫抽象空洞、大而無當的思考陷阱。還原發生情境的關鍵在于,要想象發問人提問、身份、境遇、發問場合,回答者的身份、動機等。
還原發生情境的第一步是想象發問人的問題、身份和境況。對于上述作文材料的第一個觀點“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學生要構建發問人的提問??梢韵胂?,這個提問大致是“怎么才能了解自己”之類的問題。接著,學生要考慮的是,誰會在什么境遇當中問這樣的問題。通常來講,年齡較大、閱歷較豐富的人對于此類問題較少感興趣,或者已經解決,有此困惑的往往以年輕人居多。同時,一個從不探索自我的人通常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只有渴望了解自己的人才會對別人有如此提問。因此,提問人的身份大概可以確定為渴望了解自己的年輕人。然后,發問人會在什么具體境況下有如此問題呢?人只有在遭遇不如意的時候,才可能反身自省,思考一些人生問題,處于積極情緒中的人很難問出這樣的問題。因此,發問人往往是在特定場景下,做出了一些讓事后的自己匪夷所思的事的人,之后他就開始懷疑自己,并處在一種自我懷疑的情緒中。
接著,學生要想象的是發問人的求助對象的身份以及作出相應回答的動機。這個求助對象不能是自己的晚輩,也不能是自己不認可、不信任的人。被發問人通常在閱歷方面會比發問人更加豐富,且能夠取得發問人的認可與信任,身份通常是前輩師長。至于問這個問題的場合,可能是一個比較私下的單獨相處的場合,如果這個場合不是一個私下場合,這樣的人生大問題可能很難開口相問。學生還要推演回答者是出于何種原因進行了材料中的回答。當回答者回答“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的時候,或許是因為他發現發問人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聽得進去別人的話,所以借此提醒;當回答者回答“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要做最真實的自己”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他覺得發問人常常容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所左右,沒有自我的判斷,所以借此提醒。
借助以上一系列的思考,學生大概可以對材料中的兩個觀點還原出這樣一個情境:一個處于自我懷疑狀態當中并且渴望了解自己的年輕人,在一個私下的場合,向一位前輩師長以“怎么才能了解自己”的問題相問,而這位前輩師長也根據發問人的特點進行了相應的回答。這個情境與真實的發生情境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但是確實是眾多可能發生的情境當中的一種,將觀點放在這樣的情境去思考,就不會落入揪著概念空談的陷阱。
三、思“后”:推演發展后續
思“后”指的是推演人們按照觀點去做,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這種推演需要極端化,因為在極端化的推演里,原觀點的缺陷才能被放得很大,進而引起學生的警覺。極端的推演大概分成兩種:一種是關于“一味這么做”的推演,這是個人層面的;另外一種是“所有人都這么做”的推演,這屬于社會層面。當然,人沒法預測未來,這種推演只是在排除了各種變量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想象,但它提供了一種超越性的視野,能夠讓人站在更高的維度來審視當下。
對于材料中的觀點“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我們可以進行“如果一個人一味地以問別人的方式來了解自己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的后續推演。如前所述,人在認識他人的時候必然存在盲區,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他人很難掌握全部信息。因而,別人眼中的“你”只是在他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做出的一個具有盲區的判斷,這個“你”必然是不完整的。如果信以為真,一味從他人口中來了解自己,那我們可能就失去了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又如對于“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和眼光影響,要做最真實的自己”這個觀點,我們以“一味這么做”來推演的話,就可以發現“做最真實的自己”觀點中存在的問題。究其根本,這種一味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觀點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處于這種固化思維模式中的人很容易過高地評價自己。如果我們一味做最真實的自己,拒絕從外界了解自己,那么內心就很難容得下他人的評價,就會失去他者視角的觀照,逐漸封閉自我,最終走入心靈的僻徑。在現實生活當中,完全不顧他人的評價的人,就很難在這個社會當中生活,最終極有可能成為社會的邊緣人。
從“所有人都這么做”的角度來推演材料中的兩個觀點,同樣可以為我們的思考提供一些新的角度。譬如如果所有人都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的話,那就沒有人會從自身的角度來認識自己,這樣發展的結果就是人人都會失去自我,世界將會變成一個沒有自由與創新的世界,大家都活在彼此的評價與控制當中,很難出現能完成文明突破的人物。另一方面,如果設想所有人都做最真實的自己,所有人都不從他人那里獲得對自己的認知的話,那么每個人的自我就都會膨脹,社會中的所有法律與道德會很容易崩潰,人與人之間很難建立起可靠而穩定的關系,從而導致這個世界陷入混亂與無序的局面。
在分析隱藏前提、還原發生情境、推演發展后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看到觀點產生的全過程,進而為有效深入鋪平道路。然而,高中階段的學生要對觀點進行高質量的審視是不容易的,需要有嚴肅的思考態度、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豐富的想象能力。更關鍵的是,如果沒有大量的積累,思考是很難深入下去的。但是,這種不易也證明了“思維發展與提升”的必要性,這也正是新課標提出“思維發展與提升”層面的核心素養的用意所在。
[作者通聯:浙江桐鄉市高級中學]